中新網9月29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29日刊文指出,在大陸和民進黨的交流中,最在意的還是民進黨的“臺獨”屬性,無論民進黨交流派或“主戰派”,不處理“臺獨”黨綱,只想單獨再創新名詞跟大陸交流,恐怕又是一廂情愿,自說自話。
文章摘編如下:
民進黨9月26日舉行“中國事務委員會”對大陸政策擴大會議,由前主席謝長廷主持,主要的與談者包括謝系人馬和新潮流系的段宜康、林濁水,兩方認知差距很大。
就謝長廷會后記者會宣布的共識而言,兩方還是沒有脫離民進黨看待兩岸問題的窠臼,也就是交流派和“主權派”的對戰。過去民進黨對待大陸的交流派,總是希望兩岸能夠交流,以免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利益,完全由國民黨整碗捧去,但是面對交流的政治基礎時,民進黨就像鴕鳥一樣的把頭埋進沙堆中,以為看不見就沒這回事。
民進黨總是對大陸的“政治要求”,用自己的想象讓它復雜化,而不是更簡單化,“獨”與“非獨”就跟過去民進黨自己玩的“雞兔同籠”的游戲一樣,不同信仰的派系是不能關在同一個籠子中發展的。
這次論壇所得到的三項共識,第一項顯示民進黨對國民黨相比,寡占兩岸交流,其實有著酸葡萄心理,所以希望民進黨也要有自信,跟大陸交流。畢竟,大陸的13億人口,再加上廣大的土地,其中所衍生的利益,是巨大的。過去民進黨“執政”八年,沒能跟大陸建立好關系,馬英九“執政”這五年來,透過已經在實行的18項協議,國民黨當然可以在兩岸交流中取得很多的利益。
在第二項共識中,實在很難清楚知道民進黨要什么?民進黨應該重視兩岸交流失衡的問題,而要調整具體政策以保護臺灣利益。這項共識的思考,很像民進黨在杯葛(反對)“兩岸服貿協議”的想法一樣,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服貿協議是鼓勵陸資赴臺灣做直接投資,不是像熱錢一樣,只會到臺灣炒房、炒股票。但是,現在陸資來臺又能投資什么大型產業呢?好像一開始也不見得能有清楚的項目提供陸資赴臺投資,所以鼓勵赴臺投資中小企業,這也符合臺灣早期發展模式,臺灣如能讓中小企業復活,這才是臺灣經濟最大的活水。
試想,臺灣經濟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起飛時,主要資金來源是官方資金、僑資和來自美國的援助,這三項資金一直被稱為“三方同盟”。而大陸經濟發展,臺資的輸入也是很重要的項目。如今,臺灣如果能夠借用陸資,這對臺灣經濟的重新起飛,必然有相當大的幫助。
在第三項共識中,這場論壇又創造了一個所謂的“憲政共識”的概念來跟大陸交流。但實際上,兩岸交流不缺政治概念,缺的只是民進黨的決心。
所以,大陸最在意的還是民進黨的“臺獨”屬性,無論交流派或“主戰派”,民進黨不處理“臺獨”黨綱,只想單獨再創新名詞跟大陸交流,恐怕又是一廂情愿,自說自話。(中新網 王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