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6月24日報訊 上周“兩岸高職教育課程開發論壇”在泉州輕工學院舉行,來自大陸及臺灣的多位專家、教授就高職發展面臨的“少子化”(指生育率降低引起中高職生源下降現象)、“師資隊伍建設”及“課程設計開發”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共同分享高職教育改革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
據了解,本次論壇由泉州市社科聯、臺灣首府大學、泉州輕工學院共同主辦。會上,泉州市社科聯主席吳少峰還透露,這是他們首次舉辦兩岸相關教育論壇,不久后將聯合泉州輕工學院等單位成立泉州首個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共同探討職業教育的發展。
辦學難,“少子化”影響招生
“近年來臺灣因為生育率下降,導致中高職生源急劇下降。”當天,來自臺灣教育部門和臺灣首府大學的多位專家談及臺灣中高職遭遇“少子化”問題,引起了泉州高校的共鳴。
臺灣前“立法委員”、臺灣首府大學副校長郭添財介紹,目前臺灣共有高職院校155所,而包括中職在內,今年新生缺額有6萬多人,其中有12所公立中高職不得已用減班的方法來應對這一問題,甚至有公立學校電子商務科高一班未招到任何學生。
在泉州,“少子化”問題也同樣困擾高職院校。一份來自省教育部門的資料[2013年福建省高職專科(理工類)征求志愿投檔情況表]顯示,泉州本土18所高校中,今年有超過一半的學校理工、文史類招生出現缺檔現象,其中個別學校理工類缺檔比例甚至高達90%、文史類缺檔比例高達85%。
謀出路,師資和課程需轉型
對于目前泉州乃至全省高職院校出現的種種問題,廈門大學金融學博士生導師、泉州經貿學院院長杜朝運教授認為,高職教育的發展要從課程設計、教材開發、技術手段、教育理念等方面入手,走一條辦學特色化、教學實踐化、工作精細化、管理信息化的辦學道路。
臺灣“教育部”前次長周燦德教授也提出,高職教育的課程開發實際上就是對人才的培養,要注重因材施教,要教會學生去發展自己的優勢,避開盲目地去追補自己的劣勢。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當天,被稱為國內高職課程建設“鼻祖”的國家教育部高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姜大源也提出了“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思路,認為高職課程開發應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為載體,關注“人的全面發展”。
“比如用筷子吃飯,包括拿筷子、夾肉、吃等動作,而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則是通過教學生用筷子吃飯、用刀叉吃飯、用手吃飯,通過三個載體三個不同的工具讓學生學習吃飯這項工作,最終使學生達到沒有工具也能吃飯這一教學目的,教是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