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
臺灣公視董事會延宕已超900天仍難產,近日,主管機關“文化部長”龍應臺怒批這是臺灣最大丑聞,并飆氣話稱贊同廢除公視,引發外界爭議。而朝野“立委”則罵其無能。在各界的嬉笑怒罵聲中,公視問題再一次被攤在了公眾的視野中。
在數量眾多的臺灣電視媒體中,公視知名度不算高、收視率也低,但公視問題緣何備受關注?公視是具什么樣身份的電視臺,董事會難產是怎么回事,又陷入哪些困境?且隨島內多位電視業者及新聞傳播學者一探究竟。
公視,臺灣電視中的清流臺灣公共電視臺(PTS),是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電視頻道,乃臺灣電視中唯一保持著非商業性的綜合性電視臺。依臺灣“公共電視法”,在理論上不受任何政府、政黨及利益團體控制,于1998年7月1日正式開臺,坐落在臺北內湖區,遠遠地就能看見寫著“全家人的公視新聞”的廣告宣傳牌。
PTS類似日本的NHK(日本唯一的公共廣播電視臺)、英國的BBC(政府資助但獨立運作的公共媒體———英國廣播公司),其不受商業約束,不被所謂的收視率牽制,不做廣告,依靠政府和民眾的捐助應對生存和挑戰。多年來,一直以“制播多元優質節目、促進公民社會發展、深植臺灣文化內涵、拓展國際文化交流”為己任。
在臺灣藝術電視臺執行長林天瓊看來,當很多民營電視臺的節目完全以商業化為導向、做不出品質好的節目,公視就應運而生,特別是其制播了其他電視所沒有的國際新聞和兒童節目,戲劇、紀錄片也為人所稱道。
查閱相關資料顯示,《我們的島》、《臺灣山林》、《宋美齡》等紀錄片備受好評,而近來公視參與的《為什么貧窮》帶領觀眾正視全球性的貧富不均議題,于今年5月榮獲美國廣電界最高榮譽“匹巴迪大獎”的肯定。在電視劇方面,《人間四月天》、《痞子英雄》等熱播劇都有公視的影子。而為避免政治立場上的糾纏不清,公視“不屑”做政論節目,對政治話題“冷靜、超然報道”。
“節目品質不錯。”臺灣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彭懷恩對公視稱贊有加,而他更看重公視的平衡作用。“臺灣有太多的商業電視臺、太多的八卦新聞、太多的膻色腥的新聞。”他認為龍應臺“廢除公視”只是氣話,臺灣需要公視的存在。
“公視是臺灣僅存的一個良心”、“公視不植入廣告,為保持節目的水準和清流”、“在嘩眾取寵盛行、唯收視率是瞻的媒體時代,公視是少數仍堅持最根本的公共責任與人文品質的電視頻道”……從臺灣網友的眾多“正能量評價”中,也可見一些人對公視的愛之深與期望之高。
當獨立性格遭遇政治糾纏公視的“公”不是指“國營”,而是去“商業化”,是公共服務,而依據“公共電視法”,臺灣“政府”每年要補貼公視,目前每年為9億元新臺幣。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想拿著公家錢的,獨立超脫,難!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鄭貞銘認為,公共電視是電視資源中人類的理想之一,在很多先進的國家和地區,公共電視確實發揮了很好的正面功能;但因為電視媒體本身具有的影響力,使得它也是一種權力,而在對政治權力的追求進入病態發展的臺灣,便把媒體當成一種權力搶奪。
因此,公視第五屆董事會難產事件延宕數年,看似復雜,其實就是藍綠搶權的惡果。彭懷恩簡單地總結說,就是民進黨執政時把公視的領導班子換了一批人,現在國民黨執政要換回來,民進黨當然反對,于是纏斗不休。
根據臺媒報道,2006年綠營執政強力以外力介入公視人事及節目經營,強迫停播當時監督“政府”環境保育政策的《我們的島》節目,2007年又發生第四屆公視董事會提名審查過程草率且不透明事件,2009年藍營重返執政擴增公視董事引發各界質疑……近年來,凍結公視預算、董事會上大斗法,藍綠在公視惡斗更是有增無減。而原本應于2010年12月卸任的公視第四屆董事會,也在這種權斗中延任,導致新一屆董事會至今難產,影響公視的正常運作。
回顧公視建臺時的初衷,也是其核心價值,就是不受政治力干預,而這現在恰恰成為其最大的悲哀。臺灣《聯合報》也不禁撰文痛批藍綠兩個“政治假母親”,以“愛”之名扼殺公視,行徑令人毛骨悚然。
公共電視喪失成立最佳時機面對藍綠如今在公視問題上的惡斗,新聞傳播學者鄭貞銘十分感嘆。他說,臺灣在蔣經國時代,從事經濟建設,但是當時忽略了文化建設,等警覺到文化建設很重要的時候,臺灣已經喪失了成立公共電視的最好時機。“老三臺”———臺視、中視、華視存在的時候,如果能有第四臺公共電視就好,那時頻道少,能養成老百姓的收視習慣,影響力也會很大。但后來臺灣搞出來100多個電視臺,老百姓習慣了一般的商業頻道,公視的收視率也就不那么容易上來了。
而當初公視建臺前后也經歷18年,各種風波不斷,甚至在1997年出現“終止公視建臺”的主張。對此,島內有學者就指出,如果當時敢壯士斷腕,便沒有如今這丑聞纏繞了。
公視資金來源不足、節目雖品質不錯但內容“小眾”,也被指為是目前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但更多矛頭指向臺灣“民主素養”不配擁有公共電視。資料顯示,最早國民黨邀請著名文化評論人張繼高籌辦公視,但有心無力,他最后痛心地說:“臺灣這認同混亂、媚洋自卑的地方根本不配有公共電視。”
林天瓊指出,公視董事會名單需由第三方提名,但能不能當選,還需一個按各政黨比例推派的專家學者而成立的審查委員會來表決,而須經3/4審委同意的門檻太高,于是問題來了。臺灣《聯合報》痛批“高門檻其實只保障了少數暴力”,直言藍綠不問公視花費當局預算究竟提供了民眾什么樣的節目,卻將心思放在阻止自己不喜歡的人進入董事會,“公視審查委員這樣的‘民主素養’,難道真說明臺灣不配擁有公共電視”?(海峽導報記者 林連金 楊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