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公務船射殺臺灣漁民事件引發臺菲關系緊張,而菲律賓至今仍態度強硬。目前正是捕撈黑鮪魚的季節,臺灣在事發海域護漁行動不斷強化。昨天,臺灣軍方表示,軍艦護漁會有下一波行動。“海巡署”也宣布,隸屬“海巡署”的南方海域護漁艦艇將由目前的8艘增加到11艘。
臺灣對菲律賓祭出11項制裁措施后,即便臺“國防部”與“海巡署”在事發海域進行聯合海上軍演,但菲律賓至今態度強硬。據悉,臺當局“國家安全會議”成立的“對菲制裁措施應變監督小組”20日將召開會議,檢視制裁成效。
臺海軍基德級“馬公艦”、“承德艦”16日與“海巡署”艦艇進行了軍演。臺“國防部”昨天發布新聞表示,在執行聯合護漁任務時,臺軍主要是以具體策護支援作為漁民和“海巡署”的堅強后盾。軍艦策護任務1次約5天,若以“承德艦”15日出發日算起,這幾天就要再派另外一艘軍艦前往交接班。
至于未來要派何種軍艦,臺“國防部”表示,這需要依據屆時兵力狀況,海軍主力軍艦都可執行策護任務。下一批策護艦種可能會派“康定級”其他各艦或“成功級”巡防艦。另外,“濟陽級”巡防艦因尚未配備迅安系統(指管通情監偵),應該不會納入這撥策護的優先考量艦種。
另外,針對媒體報道“聯合軍演一天油費五六百萬新臺幣”一事,“國防部”表示,軍方將彈性調節年度預算,堅定捍衛漁權與“主權”決心。
臺“海巡署”昨天也宣布,在南方經濟海域護漁,除了既有8艘大型船艦外,決定另外增加“臺北艦”、“臺中艦”及新成軍的“巡護九號”。
據悉,屏東琉球籍漁船“廣大興28號”9日遭菲律賓公務船掃射,造成漁民洪石成死亡后,臺“海巡署”10日起在南方經濟海域維持3艘以上大型巡防艦艇常態護漁。加上新增加的三艘艦艇,目前部署在南部海域護漁的11艘包括:2000噸“偉星艦”、2000噸“臺南艦”、800噸 “福星艦”、500噸 “德星艦”、500噸“臺北艦”、600噸“臺中艦”;“海洋巡防總局”直屬船隊則有“巡護一號”、“巡護二號”、“巡護七號”、“巡護八號”、“巡護九號”執行護漁任務。
“臺北艦”、“臺中艦”原本部署在中部海域,但為了支援南部海域護漁行動,“臺北艦”已于18日出發,“臺中艦”20日中午將出發,輪流支援,每艘船艦一次任務約5天4夜。
“海巡署”表示,若有狀況,護漁艦艇的艦長可下令使用槍支,動用機炮須由“海巡署長”授權,艦上火力配備足以應付各種狀況。“海巡署”指出,護漁任務不會受限北緯20度的護漁南界,巡護船艦除掌握該海域漁船作業區域分布外,也會適時調整巡護范圍,以有效因應各類海上狀況。(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吳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