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鐵血文明》將要投拍,預計要拍攝100集。
昨天,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在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專訪了《大秦帝國》原著作者孫皓暉,他告訴記者,《大秦帝國第5部》將投拍,最讓他頭痛的是在中國男演員中找不到秦王嬴政的扮演者。據悉,該劇將于明年4、5月開機,有望2019年年底與觀眾見面。
不滿意
要“親自上陣”
《大秦帝國》系列小說曾被搬上熒屏,其中第一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反響最好,而隨后搬上熒屏的《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反響平平,談及此前的三部作品,孫皓暉覺得第二部和第三部拍得很不理想,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和原著背離太大了,經過我們編創部的同志比照,故事的查重率不足,這樣以來就不是改編原著了,實際是以他們自己另外的思路在編了第二部和第三部的故事。”
決定再次將自己的作品拿出來拍成影視劇,為了保證電視劇和小說的精神內核一致,孫皓暉認為親自上陣非常有必要,“劇本一旦確立是不允許改編的。導演沒權利改變,誰都沒有權利改變,可以在討論中間提出意見,完全是可以容納各個方面的意見,那么修改也是統一由原來的編劇修改,而不是由任何人現場隨便改。”
價值觀
讓“歷史正劇”回歸熒屏
其實中國電視熒屏并不缺古裝劇,而古裝劇充斥著宮斗、陰謀論、多角戀等等,更多是肥皂劇。而孫皓暉此次要將“歷史正劇”帶回熒屏,“歷史正劇”最重要的使命是積極正面的價值觀,但現在不少古裝劇正是敗在價值觀上,“凡是肥皂劇里面的政治生活基本都是陰謀論,情感上以多角戀為主導,這個幾乎是所有古裝劇里面存在的最大的缺陷,離開這兩個就沒法拍了。”
如何判定“歷史正劇”,孫皓暉認為:“從故事框架上來說,至少所寫的70%左右的歷史要是真實的。如果我們號稱是歷史正劇而寫的是一半虛構一半真實,那就不叫歷史正劇。其次,歷史人物要真實,我們必須尊重史書和考古所發現的一些東西,就這個人物他的籍貫是什么,他的出身是什么,他的文明史是什么,比如說他出身貧寒,我們不能寫成富有,這些必須是真實的。”
很頭疼
找不到合適演員演嬴政
親自上陣擔當編劇,最讓孫皓暉頭疼的是,找不到合適的演員來出演嬴政,“歷史上有很多著作對于嬴政的形象是丑化的”,而對于嬴政形象的描述,孫皓暉直言:“太平御覽記載秦始皇高一米九幾,就是身高九尺有余,他的體魄也是很強健。”
對于能出演嬴政演員的要求,“至少一米八五以上吧,他穿著靴子給他做高一點,你至少實際身高得一米八五左右,然后冠一戴,衣服一穿,本身關鍵是一種內在氣質,因為秦王的臺詞也非常多,而且都是政治性的臺詞,我們的臺詞水準一定保持跟《大秦帝國》系列已經上映的第一部的水準一樣。”
為什么主說臺詞,孫皓暉透露拍攝《大秦帝國》第一部時,劇本臺詞就曾難倒王志飛,“當時《大秦帝國》是中國歷史劇里面第一次使用這樣風格的臺詞,所有的演員都不贊同,都說這樣的臺詞沒辦法說。像王志飛,號稱記臺詞功力最硬的。他在所有劇中,上場從來不拿紙片,臺詞了然于胸,但是一進劇組演商鞅,王志飛就說:‘這個臺詞怎么弄,記又記不住。’”
結果后來包括呂中等老一輩演員,進組后晚上都在研究臺詞怎么說,“經常相互砥礪,劇組風氣也很好”。再拍《大秦帝國》,孫皓暉希望保持與第一部一樣的風格,這也意味著臺詞又將對演員是一大挑戰。
為了解決找不到演員的難題,孫皓暉有一個建議:“我們準備在全球華人圈里面招聘演嬴政的這個演員,也許業余的能涌現出我們視野里現在還沒有呈現出的天才,所以演嬴政的這個演員,我們希望在中國能有一個好的演員,把他的氣質、氣度、貢獻能表現出來。”(記者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