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動物保護志愿組織“讓候鳥飛”爆料,稱在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姚崗村發現數千只野鴨,大部分為死體,還有上萬只野鴨失蹤。呼吁全國媒體關注銅陵野鴨村,并稱當地批證部門只管批證,不管監督,當地養殖場非法收購捕獵野鴨,以養殖“洗白”出售。紫牛新聞記者立即與正在當地的志愿者取得聯系,并趕往樅陽縣姚崗村進行了調查,真相到底怎樣?

本文圖片均來自紫牛新聞(除署名外)
紫牛新聞記者在姚崗村分別發現大中小型三家野鴨馴養廠,三家均有《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紫牛新聞記者粗略計算了一下,在圈養的三個廠區里,總共涉及馴養野鴨及疑似野生野鴨數量5000余只。
對于志愿者所稱的一萬只野鴨失蹤一事,目前尚查無實據。樅陽縣森林公安局除對圈養的野鴨活體分類登記外,被志愿者質疑且已被宰殺的野鴨尸體也取樣15份,準備送往南京進行種類鑒定。不過,當地警方對紫牛新聞記者坦言,圈養的野鴨無法檢測它是野生的還是馴養的,這也是警方難以處理的尷尬之處。
紫牛新聞記者趕到現場進行了調查。

志愿者爆料稱
“尋找消失的一萬只野鴨,
地窖內野鴨尸體戴環志”
“讓候鳥飛”的公益環保微博從11月9日至10日相繼爆料,稱他們收到當地志愿者提供的線索,在銅陵市樅陽縣姚崗村有三家非法的所謂野鴨養殖基地,其中有一家據可靠消息稱有總計一萬只野鴨發往上海,現場還有數百只非法圈養的野鴨和許多鳥毛,以及捕獵工具;養殖場的院子里架設了捕獵網,多個電捕工具、下濕地的皮褲水叉、屠殺車間地窖里都是死去的野鴨。

“讓候鳥飛”的公益環保微博截圖
緊接著,該微博發出的【呼吁全國媒體關注銅陵#野鴨村#,地窖內野鴨尸體戴環志】里,志愿者們稱姚崗村存在非法收購捕獵野鴨,以養殖洗白出售一事。志愿者與中科院的鑒定人員發現,一處養殖場的地窖內有眾多野鴨尸體,包含翅膀戴環志個體。并稱,“再來看繁殖許可證上的經營物種,幾乎可斷定絕對無法實現人工繁殖。”“批證單位只管收錢給證,不管監督違法?!”
紫牛新聞記者聯系了其中一位志愿者,他告訴記者,趕到當地的一共有5位志愿者,他們先是向當地110報警,派出所的民警趕到后,將這一案件移交給了樅陽縣森林公安局,民警找來野生動物保護站的工作人員,結果對方一進門還沒有任何查看、調查,就說是養殖的。不過,“讓候鳥飛”的微博中稱目前該養殖場老板已被控制,但拒不承認一萬只野鴨非法交易,(野鴨)極有可能已經被殺掉交易。


志愿者給紫牛新聞記者展示被剪去翅膀的野鴨。
現場調查:
萬只野鴨沒得到證實
養殖場共5000多只,都有經營資質
在志愿者提供的定位指引下,記者驅車200多公里,于昨晚6點多到達樅陽縣當地一家大型野鴨養殖企業——安徽祥飛樅陽媒鴨養殖有限公司,此外,該公司還有安徽省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和(安徽)省農科院畜牧所樅陽媒鴨保種及稻鴨共生示范基地等名頭。基地大門緊鎖,一名工作人員站在門前,樅陽縣森林公安局多位民警與多名環保志愿者站在門外。當記者提出進廠查看一下時,工作人員有些為難。

馴鴨廠展示的證件。“讓候鳥飛”微信公眾號 圖
“剛剛他們都看過了,我們是做種鴨生意的,證件齊全。現在廠里有媒鴨4000多只,還有一些宰殺了。”這名年輕人告訴紫牛新聞記者,老板不在這里,他只是趕過來配合調查。至于為什么要宰殺上萬只鴨子?他說,他們廠為一些養殖戶提供媒鴨種鴨,有些農戶將野鴨養大了后,他們會收過來,直接加工再售賣給有需求的消費場所。“什么,殺掉一萬只野鴨?不可能,我們沒有這么大的加工能力。”面對記者的詢問,這名年輕人有點驚訝地說。
在現場,樅陽縣森林公安民警及志愿者均向記者證實,這家基地確實證件齊全,有育種鴨及馴養、銷售的資質。現場的一位環保志愿者向記者坦承,這個相對大型的馴養場,確實沒有一夜之間屠宰一萬只野鴨的能力。
隨后,記者又和志愿者及民警一起,趕到樅陽縣老洲鎮的姚崗村。據稱,這里兩戶同屬姚姓且相鄰的居民家后院,都圈養了數量很大的野鴨,與前面基地只有媒鴨一個品種不同,這兩家可謂野鴨種類繁多。現場兩位志愿者早將車停在這兩戶門前,略顯疲倦。“主人都沒呆在家里,我們昨晚睡在車里守著,就怕老板將證據轉移走了,我們就希望將這些可能是被收購過來的野鴨解救出來,因為很多被剪翅膀了(就是剪掉長羽毛)。”一名志愿者對紫牛新聞記者說,昨天(11月10日)上午,志愿者及警方都已到這兩戶家后院清點過了。
不巧的是,記者來到姚崗村時,全村都停電了,家家戶戶陷入黑暗之中,只有路邊的太陽能路燈閃出微弱的光。“兩戶主不敢再來了,我打電話他們也不接。”姚崗村村部的姚書記對紫牛新聞記者提出再進去看一下的要求這樣回應道。姚書記向記者提供了其中一戶姚喬飛的電話,讓記者自己聯系,他又聯系了另外一家。就在記者撥通姚喬飛電話時,他答應馬上過來,配合記者再看一下現場。一旁的姚書記正好掛斷電話,他聯系的人也答應前來。
十多分鐘后,一名抱著幾個月大孩子的年輕女子趕了過來。孩子見不了這么多的陌生人,“哇哇”大哭起來,在她家后院里,養了幾個品種的野鴨,數量約在100多只。而姚喬飛的父親也趕了過來,他說兒子的身體不太好,吩咐他打開四個圈養的院門,供記者查看。他家總共養了800多只,其中一個院子里圈養了約17個品種的野鴨。當地森林公安民警則向記者出示了這兩家的經營許可證復印件,以證實他們是合法馴養。
質疑求證:
疑問1:野鴨翅膀上的環志代表什么
回答:是防止近親繁殖,馴養品種并未超范圍
“這三家馴養野鴨的廠區里,都存在不同的疑點。”現場一位環保志愿者向紫牛新聞記者說,并展示了他們在祥飛樅陽媒鴨場一個地窖里掏出來的一只死野鴨,翅膀上還佩戴一枚鋁質環志,上面還有“2600”的標號。志愿者們懷疑這家養殖場從野外捕獵野鴨,冒充人工繁殖對外出售,而這個環志可能是用于科研的標志。

野鴨身上的環志。
對此,紫牛新聞記者求證該公司的工作人員,他稱,這個不是地窖,可能志愿者們弄錯了,其實是對死掉的養殖野鴨進行無公害處理的池子。今天上午,樅陽縣森林公安局的朱警官告訴記者,他們在對養殖場的問訊中確定,志愿者發現的這個環志,是該公司為防止野鴨近親繁殖而特別做的標記。“因為他們是為客戶提供種鴨,這種做法完全是合理的。”朱警官說。
疑問二:野鴨翅膀被修剪,是否證明是野生
回答:馴養的野鴨也有較強飛行能力,養殖戶防止野鴨飛走
同樣,紫牛新聞記者在姚崗村兩戶圈養院子里看到,上方均罩有黑色的網,捕捉一只野鴨后檢查,能發現翅膀的長羽翼經過了修剪。“這些可以作為它們是野外捕獵來的證據。”志愿者向記者解釋,野生的野鴨具有較強的飛行能力,為了防止它們飛離,養殖戶在上面罩網子,又剪掉它們的翅膀。
謹慎的姚崗村姚書記對記者解釋說,“馴養后的野鴨二代、三代,甚至四代都有較強的飛行能力,剪翅膀和加網子確是為了防止它們跑掉,也可防止它們飛上去被網擋住后摔下來受傷。”姚書記對過來開門的兩位戶主都低聲交待了一番,他說他熟悉村民們養鴨的流程。
解救野生野鴨的難點:
野鴨只能鑒定品種,無法鑒定是否野生
“我們堅決要求將這些野鴨封存,進行鑒定,這里面明顯有很多是野生的,他們涉嫌非法捕獵后,送進養殖場洗白后出售牟利。”在現場,一名志愿者這樣向民警陳述自己的觀點。“拯救那些被捕獲且圈養在廠區里的野生野鴨”,這是志愿者的訴求。然而,現場的民警多次解釋,這與他們的執法程序存在沖突。問題出在哪里呢?
樅陽縣森林公安局的胡局長在接受紫牛新聞記者的采訪時說,他們應志愿者的要求,對姚喬飛養殖的野鴨活體進行分類登記。
“每一種是什么名稱,有多少只,都登記了,志愿者和我們都簽字了,這個事實姚喬飛是改變不了的。”胡局長說,又對宰殺的部分野鴨尸體進行了取樣,共取了15份,并進行了封存,這個將送到南京去鑒定是什么品種。“因為毛拔光了,志愿者及他們帶來的專家無法判定種類。我們送去檢測,待確定種類后,我們再對比他經營許可的范圍,如果超過了范圍,那我們會按照相關的規定,嚴厲處罰。”胡局長說,警方在現場查到的馴養野鴨中,所涉及到的品種均符合經營范圍,這一點也得到了志愿者的證實。
對于現場及養殖場冰柜里存儲的數十只已被宰殺的野鴨,記者發現,從警方提供的資料來看,至少其中兩家公司有銷售這一項,也就是說,用于銷售時,宰殺可能是合理的。
在面對紫牛新聞記者采訪時,胡局長顯得有點無奈。他稱,對于志愿者舉報的有可能從外面捕獵或者收購過來野鴨,要求他們就是否是野生進行鑒定一事,他們也沒有辦法。“目前的檢測手段,只能鑒定是屬于哪一個品種。至于是否是野生的,尚無法鑒定。”胡局長說,如果他們養殖的野鴨都在經營范圍之內,又沒有證據證明這些圈養的野鴨并非人工養殖而是捕獵來的,那警方既無權處理企業主,也沒法沒收或者扣留這些野鴨。“只有抓現形,看到有人捕獵野鴨,被公安機關人贓俱獲,才可以進行處罰。”胡局長說。
紫牛新聞記者采訪得知,目前面臨的尷尬是,即便馴養場老板捕獵或者收購野鴨,然后圈養進廠區里,確實會如志愿者所說的,會“洗白”后進入合法流通渠道,獲利了結。“如果警方能提前介入,獲取捕獵至銷售中的一個鏈條,獲取確鑿的證據,這樣的尷尬才能破解。”隨行的一位志愿者這樣說。
姚崗村野鴨有幾百年歷史
曾經家家飼養,戶戶聞鴨聲
“我太祖父就是捕野鴨的,后來馴養野鴨。”紫牛新聞記者在姚崗村采訪時,一位村民說,他太祖以上三代都是捕野鴨的,當地姚姓族人捕野鴨成風,后來國家禁止捕捉,而且捕捉違法,漸漸捕的人少了。“一只野生的鴨子可能賣到100元上下,到季節了還是經常會有人偷偷地捕捉,他們都有自己的渠道,賣了換錢用。”姚崗村一位村民私下告訴紫牛新聞記者,總有膽大的村民,有祖傳的技藝,還進行革新,做這些違法的事。
“我們村里有3個人因為非法捕野鴨被抓了,而且都是在你們江蘇境內。現在干這一行的人少多了,大多出去打工了。”姚崗村的姚書記對紫牛新聞記者說,其實在姚崗村馴養野鴨的歷史有幾百年,現在成了一大特色——姚崗媒鴨。
記者查詢關于這一特色的介紹時,當地宣傳文章中稱,“據傳在明朝末年,姚氏先祖懷揣張網捕鴨的絕技,乘一葉扁舟順江直下,不料在老洲灣水域遇險,遂系船登岸投宿。見沙洲寬闊,人煙稀少,樹木蔽天,澤地雜草叢生,湖灘蘆葦無際,百鳥翱翔。姚氏先祖便在此地擇地定居,捕捉野鴨為生。捕鴨技藝系姚姓家族絕技,傳子不傳婿。又因陳瑤湖流域系天然的鳥類越冬地,且野生動物捕之不盡、逮之不絕,故姚崗野鴨享譽朝野。”此后,“姚氏先賢把捕獲售之有余的野鴨放在家中喂養、家馴、孵化,經百年嬗變,馴化成姚崗獨特的地方鴨種,始稱‘媒鴨’。”且家家飼養,戶戶鴨聲。
“我們從來不會對這種非法捕獵的行為姑息,一直加大打擊力度,前幾天還抓了一個74歲的老漢,他非法捕捉野生動物。”樅陽縣森林公安分局的胡局長說。
截至發稿前,樅陽縣政府新聞辦給紫牛新聞記者發來一篇聲明,就“野鴨村”事件做了情況說明,樅陽縣森林公安局已受案調查。
縣政府新聞辦
關于對“姚崗村破壞野生動物”的情況說明
近日,部分媒體和網友反映我縣老洲鎮姚崗村有破壞野生動物現象存在,我縣高度重視,立即成立由森林公安、畜牧、老洲鎮等部門人員組成的聯合調查組,赴實地展開調查核實。現將有關情況說明如下:
媒體、網友反映的“有一萬只野鴨外運和數千只尸體”問題,經現場細致排查,查無實處,且所謂“地窖”是媒鴨保種場對病死禽進行無害化處理池。對“有3家非法收購野生動物”問題,經查實,其中安徽祥飛樅陽媒鴨養殖公司是2016年經省農委批準的樅陽媒鴨省級保種場,一直從事樅陽媒鴨保種工作。姚某飛、姚某勝兩家公司分別是于2014年、2016年經縣林業局批準從事野鴨馴養繁殖銷售的,在養赤麻鴨、翹鼻麻鴨等活體鴨均在馴養繁殖許可證范圍內,對發現的死體已封存待檢。反映鴨子翅膀上佩戴“環志”的問題,實際上是安徽祥飛樅陽媒鴨養殖公司為了防止種鴨近親交配繁殖而定制的,通過翅號可以發現母子關系。另外,對反映發現有“大量電捕工具、鳥網”問題,我縣目前試驗推廣稻田養殖“樅陽媒鴨”生態種植結合技術,圍網用于在稻田中分塊養殖媒鴨,電捕工具用于清理池塘雜物,便于養殖龍蝦等。
目前,縣森林公安局已受案初查,待鑒定結果出來后作進一步處理。下一步,我縣將加大執法力度、擴大宣傳效果,積極做好樅陽媒鴨品種保護和開發工作。
據《安徽省志·農業志》記載,樅陽媒鴨產于長江北岸的樅陽縣一帶,有700多年飼養歷史,系獵戶捕獲野鴨或收集野鴨蛋由雞孵化長期馴養而成,是特有的國家級地方品種。2009年入選《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志》,2013年被國家質檢總局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按照省級保種場標準化要求,我縣建立了嚴格的生產管理制度,年外銷樅陽媒鴨30萬只。馴養繁殖野鴨和保護開發媒鴨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帶動就業及脫貧攻堅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