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普通話不夠標準,莆田長期戴著“地瓜腔重災區”的帽子。近幾年,隨著熱愛普通話朗誦藝術的人群越來越多、氛圍越來越濃,莆田奮起直追,許多小學員在國內朗誦大賽上頻頻獲獎,特別是在8月中旬舉辦的“2016中國語文朗讀評選”活動中,莆田賽區選手獲得了全國最好的成績,一舉甩掉了“地瓜腔”的帽子,讓省內外選手們刮目相看。
全國朗誦大賽上,莆田小選手驚艷亮相
“經過一天的冠軍總決賽爭奪,莆田小選手3人奪得全國特等獎,9人獲得全國一等獎,無論是特等獎還是一等獎,莆田賽區的孩子都是全國各賽區最多的……誰說莆田是地瓜腔重災區?這場次比賽,讓全國各賽區記住了莆田……”8月13日,帶領17位莆田學生進京參加朗誦大賽的指導老師袁辛平,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發表了一篇長長的賽后感言。
孩子們捧回的一張張獎狀,讓袁辛平有足夠的底氣吶喊出聲。在這次由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中國詩歌學會、中國朗讀網聯合主辦的“2016中國語文朗讀評選”活動中,莆田選手在最后的冠軍爭奪戰拿到了3個特等獎、9個一等獎,分別占各自獎次選手人數的十分之一,無論特等獎還是一等獎,在全國各賽區都是最多的。
然而,把時間撥回十幾年前,莆田的學生還很難有這樣的成績。一位10多年前曾經進京參賽的朗誦愛好者回憶說,當時無論在省城還是北京,來自莆田的選手都遭遇了歧視,盡管她最后捧得了獎杯,但那種異樣的眼光令人一直難以釋懷。社會上對朗誦的認知也十分匱乏,2009年,莆田市出現了首家朗誦藝術專業化培訓機構——金話筒,可第一次招生時卻只有3個孩子報名。
如今,朗誦在莆田的境遇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培訓機構金話筒為例,現在每個學期招收一期,期期爆滿,每期報名的孩子都有300多人。
驚艷的背后,是追求朗誦藝術的濃厚氛圍
孩子們高高興興地從北京凱旋,讓61歲的蘇冠勇興奮不已。作為莆田市朗誦協會會長,他認為,小選手們能取得如此上佳的成績,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好成績的背后是莆田社會對朗誦藝術越來越熱情的追求。
幾位會員告訴記者,在“地瓜腔重災區”之所以有這么多朗誦愛好者,與莆田市作為文獻名邦的文化底蘊有很大關系。莆田歷史上涌現出劉克莊等許多著名詩人,如今也有“云里風文學獎”等注重培育本土文學創作的舉動,而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恰恰是朗誦藝術的基礎,所以當普通話漸漸成為大街小巷的常用語言后,朗誦藝術自然而然地在莆田厚積薄發,并且漸漸形成了越來越濃厚的氛圍。
不斷出現的培訓機構,也是氛圍日益濃厚的一大注腳。目前,除了金話筒,莆田又新增了小喇叭、小雨點兩家專業的朗誦培訓機構,還有3家藝術培訓機構開設了朗誦課程。公益培訓方面,莆田市朗誦協會計劃與群藝館合作,開辦朗誦藝術公益培訓班。
用現代朗誦藝術,傳承方言的文化魅力
一面是普通話朗誦藝術在社會上越來越受歡迎,一面是莆仙方言在下一代遇到傳承難題,兩者會不會產生矛盾?是否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
許多朗誦愛好者認為,兩者并不是“有你無我”的矛盾,反而是對詩歌、古代文學等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傳承。民俗專家介紹說,莆仙話分為朗讀書面語言用的文讀和日常交流用的白讀兩種形式,白讀在生活中天天使用,真正面臨傳承難題的是文讀,特別是“莆仙話詩歌吟誦”等難度較大的文讀,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現代朗誦藝術,和文讀一樣,傳承著詩歌、文學。”蘇冠勇介紹說,莆田市朗誦協會從籌備以來,已經組織了幾次誦讀活動,內容都是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朗誦愛好者在與詩歌“親密接觸”后,更萌生了學習文讀和傳統詩歌吟誦的念頭,自覺成為傳承者。莆田市朗誦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歐爭青就是其中之一。從2014年開始,她向老藝人拜師,學習詩歌吟誦,目前還在“潛心修煉”階段。“朗誦是我一生所愛,我不僅要在現代朗誦藝術上再下功夫,也想了解古詩歌吟誦的獨特魅力,為方言的傳承做一點努力。”歐爭青說。(記者 卞軍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