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機械館里,一臺智能除雜機頗受關注。(鄭金富 攝)

茶博會上,各種文創茶具引人注目。(鄭金富 攝)
11月16日,第十七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在武夷山開館,現場人潮涌動,茶香氤氳,熱鬧非凡。本屆茶博會延續“‘三茶’統籌、融合發展” 核心主題,全方位展現茶產業發展新貌。
2021年3月22日,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滿目青翠。習近平總書記在此考察時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近年來,新的茶文化力量、新的茶產業成果、新的茶科技理論在不斷涌現。
茶文化:千年茶韻“圈粉”進行時
步入茶博會茗茶館,一縷縷茶香與清雅墨香交織縈繞。福建朱子家茶茶業有限公司的展位前,朱子家訓展板古樸雅致,儒學主題茶品陳列有序,引得不少參展嘉賓駐足品鑒??偨浝砹稚谈4┧笃溟g,熱情地向往來賓客介紹品牌故事與產品特色。
“南平不僅自然風光旖旎,更孕育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其中茶文化便是其一。”林商福說,朱子家茶深耕五夫古鎮多年,始終以傳習朱子文化為核心,堅持以茶為媒創新朱子文化。他指著一款“儒學八目”系列產品介紹,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傳統儒學思想被融入產品設計,讓文化在茶中自然傳承。
“目前我們在省內門店超100家,全國門店已突破200家,旗下涵蓋四大茶類60余款產品。”談及發展方向,林商福表示,將聚焦下沉市場與年輕群體,完善品類、提升品牌競爭力,實現多元化發展。
展位前,杭州茶企負責人鄧美玲正端詳一款朱子文化主題茶禮。她笑著說,自己對儒家學問很感興趣,“朱子家茶” 這個名字一下就吸引了她,希望能探尋文化與茶結合的合作可能。
茶盞流轉間,朱子家茶將朱子文化、家文化與茶完美融合,既讓傳統文脈在現代茶產業中煥發新生,也為茶博會增添了濃厚的文化韻味,更搭建起供需對接、文化交流的橋梁。
飲茶,離不開茶器具。紫砂陶壺、浦城青白瓷、建陽建盞……這些器皿,在茶葉史上總是如影隨形,傳承至今。
建陽建盞的展位里,多位國家級非遺項目“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傳承人的作品集中展出。“今天有許多客人在我們介紹的過程中,都表示現場的觀摩比視頻看到的驚艷百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許杰表示,“希望通過茶博會,讓更多人感受建盞的魅力。”
香樟望生活美學館內溫潤的燈光下,一件件柴燒茶具整齊陳列,釉色古樸自然,紋理隨性灑脫,引得不少參觀者感嘆其之精美。
“這些茶具都是純柴燒工藝制作,沒有刻意的修飾,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來自江西景德鎮的劉軍笑著說。“柴燒茶具承載著隨性、真實、不拘規范的生活美學理念,希望讓更多茶友在品茗時,不僅能感受茶香,更能通過這些器具,觸摸到瓷與茶交融的別樣文化韻味。”
茶產業:解鎖一片葉的“N”種形態
茶包裝、茶機械、茶器皿、茶食品、泡茶水、茶洗護用品、茶含片、茶化妝品……在茶博會展館內,茶葉及其延伸品以各式各樣的產品形態呈現其間。
循著茶香,踏入茗茶館,一條“長龍”延伸至門外——正山堂的正山小種和大豆紅茶兩種口味的冰淇淋廣受大小朋友的喜愛。
“口感綿密,茶味濃郁,知道茶能做冰飲甜品,茶味這么正宗的難得一嘗。”游客劉先生一家對兩款冰淇淋贊不絕口。
冰淇淋這款茶衍生食品只是正山堂眾多茶產業分支的“冰山一角”。“正山堂立足武夷山茶產業的優勢產業要素和金駿眉創始經驗,先后與紹興、黔西南、湘西、廣元、恩施等十余茶產區的地方政府、國資品牌進行合資、合作。”正山堂展區負責人賴麗雪介紹,正山堂的茶產業版圖已經走出福建省,最遠的茶園建在西藏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
正山堂在其他地區探索過程中,創制出“豫風楚韻的信陽紅茶”“江南上品的會稽紅茶”“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熊貓紅茶”“華中屋脊的小神農架野茶”“神秘湘西的古丈紅茶”“雪域高原的西藏察隅紅茶”“詩酒年華的超然紅茶”等具有各地特色紅茶產品,創新打造“企業+基地+農戶+基層組織”的經營模式,逐步推動了各地合資公司成為各產區的龍頭企業,帶動了茶農增收、同行提技、產業增效。
在茗茶館內,新穎的茶飲品吸引許多游客前往一探究竟。
“這次我們帶來的悶茶,是將政和白茶沖泡在保溫杯中,飲用后杯子依舊可以循環使用,頗受年輕人的喜歡。”福建省政和云根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許益燦介紹。
步入二樓武夷山世界烏龍茶紅茶發源地館(簡稱 “雙源館”),九曲溪竹筏造型與大紅袍人物形象率先映入眼簾,仿佛即刻開啟“乘筏游溪探茶源”的旅程。
“‘雙源館’以‘九曲’為核心概念,以‘一條九曲溪、一個歷史脈絡、一個傳承千年工藝’為骨架,集武夷山水、歷史溯源、互動體驗于一體,讓‘在一館讀懂兩大茶類發源前世今生’的愿景落地。”該展館建設負責人林志城介紹。
展區設置數字人攜手現場講解員共同導覽,實時解答觀眾關于工藝、歷史的疑問;演播廳每 10 分鐘循環播放專題影片,系統梳理兩大茶類發源的史料佐證;還原英式下午茶體驗區歷史場景……“可拍、可品、可互動”的展館人氣“爆棚”。
展館收尾部分聚焦“三茶”統籌成效,直觀展現武夷山近年來的茶產業發展成果:目前已擁有12項涉茶非遺項目,涵蓋技藝、民俗、游藝三大類別;培育117名從國家級到縣級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建成20家涉茶非遺體驗館,讓古老技藝活在當下;“武夷巖茶”地理標志品牌價值連續9年位列茶葉類前列,帶動12萬名從業者扎根產業鏈,茶產業收入占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6%,真正實現“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茶科技:賦能產業新升級
茶科技是茶產業發展的關鍵支撐。
“要保證茶的品質就離不開現代科技的支撐,無論是智慧茶園管理,還是機械化采摘、運輸,茶葉的品質由各種數據反饋,茶葉生產更穩定,產品研發更科學。”在山爾堂展位,綠洲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光丞正向客商、茶友介紹公司茶業發展歷程。對于當前閩北茶業發展,張光丞認為,必須通過不斷發展科技力量,賦能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武夷山市不斷推動茶產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升級。鼓勵龍頭企業建立數字化采茶制茶、標準化生產管理等現代茶葉加工體系;積極引進和研發茶含片、茶化妝品、茶洗護用品等茶科技產品,延伸茶葉產業鏈條;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茶樹新品種選育、茶園土壤環境優化等方面的研究,為茶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在茶機械展區,安徽捷迅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帶來了全自動茶葉除雜機,引得不少客商前來詢問。“我們的機械完全數控,只需要通過電子屏幕操作,配合包裝機使用,可以完成茶葉質選、除雜、包裝等系列操作。”負責人唐文翼熱情地向大家介紹。
漳州西菱機電設備有限公司的展區里,兩臺像矮柜一樣的設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臺是我們茶葉包裝機,集稱重、分揀、包裝于一體。”公司總經理張少菲介紹,“我們公司每年都帶著最新的茶機械參加茶博會,向廣大茶商展示最新的研發成果和應用場景。”
交談中,張少菲走到另一邊,興致勃勃地說起了公司生產的智能茶葉炭焙機:“炭焙作為武夷巖茶精制工藝的一環,亦是巖茶制作最玄妙之處,針對巖茶這一特點,我們將炭焙機全新升級,溫度和時間可以分段設置,倉內熱氣可以均勻送到每層,茶葉與炭雙層分開,更加清潔衛生,也為企業節省不少人工成本。”
大力推廣茶園數字化管理、不斷更新升級茶機械、引入科技人才、壯大科特派隊伍……近年來,南平堅持生態保護優先,聚焦文化賦魂、科技賦能,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全力推進“三茶”統籌發展。
“南平的茶葉歷史悠久,在個性化、多元化方面,在全國具有示范意義。”展會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師范大學校長劉仲華表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茶”統籌重要指示精神,是南平茶葉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我們要以科技為翼,精研茶葉品質,不斷提升茶葉健康價值;以文化為魂,深化品牌IP與文化的聯動,讓品牌更具內涵、聲量更廣。“相信在科技跟文化的雙管驅動下,南平茶產業的規模、品質、品牌、效益將會有更大的提升。”劉仲華說。(鄭可 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