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閥通氣 鄒家驊攝

站區管線 鄒家驊攝
12日14時,來自中亞國家和新疆塔里木地區的天然氣到達福建省福州市,“西氣東輸”三線(以下簡稱西三線)東段工程建成通氣,開始進行調試。“西氣”入閩,將為福建省“綠色生態”建設增加新引擎。
“西氣”入閩工程建成通氣
西三線東段吉安至福州段工程起于西二線江西吉安聯絡站,止于福建省福州末站,全長832.4公里,設計年輸量150億立方米,設計壓力10兆帕。
此次投試工作分兩階段進行,吉安至龍巖段2016年10月15日已建成投產;12月12日,龍巖至福州段通氣調試,為西三線東段全線建成投產奠定了基礎。目前,西三線東段天然氣來自西二線吉安分輸站。
福建省能源匱乏,無油、無氣、少煤,常規能源缺乏。2009年福建省才開始大規模使用管道氣,主要氣源來自印尼東固氣田,并依據市場需求適當在國際市場采購現貨。
至2015年,福建省天然氣一次能源消費占比為5%,低于全國5.9%的平均消費水平。根據《福建省“十三五”能源發展專項規劃》,到2020年福建全省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8.5%,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將提高到10%。
為統籌天然氣銷售供應工作,中國石油集團公司明確,西三線入閩天然氣銷售由中國石油福建銷售公司統一負責。據福建分公司總經理助理袁銓介紹,為更好保障和服務福建省天然氣需求,2020年前擬爭取建設7條支線,并擇機與中海油福建管網互聯互通。
“綠色生態”已成為福建的一張亮麗名片。西三線每輸送100億立方米天然氣,可替代標煤1300萬噸,相當于減少61萬噸有害物質、4400萬噸二氧化碳酸性氣體排放。以1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噸二氧化碳氣體計,西三線每輸送100億立方米天然氣,就相當于種植4400萬公頃闊葉林。
袁銓以此表示,“西氣”入閩,將成為福建省“綠色生態”建設的新引擎。
另據中國石油“西氣東輸”管道公司介紹,伴隨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西三線將為福建能源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保障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節能減排,福建全省實現天然氣“縣縣通”,改善人民的生活助一臂之力,并為福建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創新型省份做出貢獻。
入閩工程建設難度大
“西氣東輸”西三線是一條橫貫中國東西兩端的能源戰略通道。中國石油管道建設項目經理部副總經理劉偉介紹說,它的建設對于推動我國能源結構優化和節能減排,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擴大國內需求,支撐和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西三線東段工程于2012年9月26日正式開工,工程經過贛南閩西丘陵地區和福建沿海發達地區,管道沿線80%為山區,地形起伏較大,山高坡陡,管線穿越山體隧道、穿跨越大型河流眾多,地質條件復雜,存在的自然災害隱患較多等諸多困難,極大增加了工程建設難度和風險。
同時,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山多、水少、田少,寸土寸金,森林資源豐富,是我國南方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65.95%,居全國第一,有“綠色寶庫”之稱,對工程建設及其安全環保工作提出了極其嚴格的要求。
劉偉表示,為了讓福建人民早日分享天然氣清潔能源帶來的綠色生態發展紅利,管道建設者克服高溫時間長,梅雨季節時間長,臺風頻繁,外部干擾因素多等諸多不利因素,聚集各方力量,加強施工組織管理,全力推進科技創新,齊心協力,確保工程綠色安全環保推進。
生態文明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在建設施工中,管道建設項目經理部細化了創建生態文明工程的責任、制度、及獎懲措施,全力減少不必要土石方量,嚴格控制占地數量,因地制宜嚴格落實水保措施;按照掃線、開挖、焊接、防腐和回填同步施工的策略,展開了一場“地貌恢復戰”。
劉偉介紹說,為確保地貌恢復過程科學嚴密,要求隧道、線路EPC承包商在進場施工前對所有清登地貌進行拍照和錄像,保留原始地貌影像資料,在工程完成恢復地貌后拍成照片再與之對比,確保地貌恢復無爭議,并以此作為進度款支付的依據。
截至目前,西三線東段生態文明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全線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實現了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沿線臨時占用農田已全部復耕并交還百姓;在總結農田段管道施工經驗的基礎上,錄制了油氣管道農田段施工水土保持示范視頻,為后續同類工程施工樹立了環保榜樣和技術標桿。(詹托榮、鄒家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