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省工商局獲悉,自8月9日福建省率先實施各類市場主體名稱登記便利化改革以來,全省共申報各類市場主體名稱8.36萬件,同比增長2.67%;核準7.92萬件,同比增長2.62%。其中,通過網絡申報的各類市場主體名稱核準數量11401件,核準通過率同比提高26.76%。名稱登記改革,大大增添了市場主體活力。
商事制度改革以來,市場準入門檻進一步降低,名稱核準登記申請數量顯著增多。據統計,2013年全省受理市場主體名稱登記申請30萬件,2014年、2015年則分別達34萬件、51萬件。
“從名稱提出申請到登記機關受理,再到名稱有權核準機關核準通過,往往需10多個工作日,若遇到申報的名稱與原有的名稱重名、字號不符合規定的情形,申請人還需往返多次。”省工商局有關負責人說,“商事制度改革中涌現出各類新型業態,國民經濟行業用語已無法確切反映新型、現代的行業表述,與具有綜合性經營范圍的企業、集團公司所需要的行業用語需求已不相適應。”
去年4月29日,國家工商總局出臺意見,鼓勵在自貿試驗區先行開展企業名稱登記制度改革。平潭第一個“吃螃蟹”,探索出商事主體名稱“自助查重、自主申報”制度。在此基礎上,省工商局又制訂在全省范圍內服務各類市場主體需求的名稱登記便利化11條舉措,從今年8月9日起實施。
此次改革的最大亮點,是我省率先成為全國首個在全省范圍內推行各類市場主體名稱“自助查重、自主申報”的省份。市場主體名稱庫向全社會開放,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個體工商戶均可通過網上名稱申報系統自助選擇合適的名稱,自主辦理申報手續。同時,登記機關明確市場主體名稱登記負面清單,列出在市場主體名稱中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規則,為申請人提供指引。
同時,改革還首次允許使用“眾創空間”“創客空間”“創業孵化器”“企業孵化器”“研究(發)中心”“設計中心”等字樣登記企業名稱。“這相當于從法律意義上給予這些眾創空間投資、運營的‘身份證’。”上述負責人說。
兩個月來,改革成效初步顯現。市場主體名稱登記的時限,從原來11個工作日縮短為3-5個工作日,快的當天即可核準,申請人普遍反映,省時省力,提速增效。此外,網上申請、網上核準的全流程作業,讓申請人在網上申報的名稱核準通過后,只需持名稱申報系統打印的《名稱核準告知書》,根據冠名類型及各級登記機關的管轄規定,即可在全省(市)范圍內自行選擇企業登記機關申請設立登記。
(記者 謝賢偉 通訊員 陳孔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