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6日訊 昨日是首個“中華慈善日”,我省民政部門及多個慈善組織舉辦了慈善拍賣、巡游宣傳等活動。我國首部《慈善法》本月起正式實施,關于互聯網募捐平臺如何監管、如何保證善款??顚S玫葐栴},備受市民關注。對此,我省民政部門也進行了解讀。

捐款要備注受益人
確保定向捐贈
據了解,《慈善法》實施后,媒體將不能直接刊登受益人的銀行賬號等信息,而應與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合作(包括民政部指定的13個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刊登該組織的捐贈賬號。該組織收到市民捐款之后,轉交給受益人?;ヂ摼W募捐平臺不公布受益人的個人賬戶,對此,不少市民有疑慮:把愛心款捐到慈善組織后,如何做到??顚S?,流向指定的受捐者。
省慈善總會會長葉家松表示,市民在捐款時,如果不備注受益人或用途,會導致錢款流向難以認定,最后往往作為一般善款使用,難以真正惠及指定的受益人。他建議,市民捐款時,最好備注款項的受益人或者用途,才能真正做到定向捐贈。
13家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平臺之一的“輕松籌”工作人員表示,平臺會根據每一個受益人制定一個項目,市民將善款匯至平臺賬戶,平臺將在項目結束后將善款匯至受益人的賬戶上,每一個項目都是獨立的,因此不會出現善款匯至其他人賬戶的情況。“由于平臺上的項目比較多,市民捐贈時,最好看清楚是哪一個項目,防止捐錯。”上述工作人員提醒道。
葉家松表示,市民在捐贈時,相當于與慈善組織簽訂了捐贈合同,如果在捐贈時備注了受益人,該筆善款未發放到指定受益人手中的話,市民可向民政部門舉報,由民政部門介入調查。
民政部于8月31日指定首批13個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并對其進行管理。民政部門人員表示,除了公布的13個平臺,市民如果發現其他網絡平臺發起的募捐信息,需要謹慎。
網絡募捐平臺
泄露隱私將被追責
此外,《慈善法》實施后,要求慈善組織(平臺)在募捐時,注意保護好相關人員的隱私。
據了解,9月2日,13家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平臺共同承諾,充分尊重和維護募捐對象的合法權益,絕不惡意泄露捐贈人、受益人個人隱私。
“互聯網平臺募捐跟慈善組織募捐一樣,募捐的信息只能在其指定平臺上發布,如果有違法,也將進行處罰。”省民政廳工作人員表示,互聯網平臺如有違法,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予以處罰,經依法處理后一年內再出現前款規定的情形,或者有其他情節嚴重情形的,由民政部門吊銷登記證書并予以公告。(海都記者 劉世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