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驅動,正成為福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和經濟結構調整的總抓手。
科技投入,是衡量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2015年,福建省R&D(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僅為1.5%,比全國低0.6個百分點。到2020年,這一比重要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差距意味著空間,壓力意味著動力。
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如何通過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多元投入機制,加大政府、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在科技領域的投入?福建一直在努力求索破解難題。
統籌財政資源 錢用在刀刃上
從“零”起步,到實現2種排量4種不同配置機型發動機的本地化量產,福建新龍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只用了短短三年!“新龍馬速度”,得益于其斥資2200萬元從五菱柳機動力購入“LJ469Q發動機技術使用權技術”,并在此基礎上再研發。
新龍馬是我省汽車工業的后起之秀,企業資金不算寬裕。敢如此大手筆,與一項我省在全國率先實施的機制——重大科技成果購買財政后補助政策息息相關。
“改全國較普遍的‘直補’為‘事后補助’,是財政補助方式的制度創新,即鼓勵企業先行投入,通過后補助項目進一步推進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后續研發。”省科技廳有關人士介紹說。去年,新龍馬因此拿到500萬元補助金。
政策有著鮮明的導向作用。福建農林大學軟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慶昌教授認為,“后補助”面向結果,反映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和各類創新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同時,相比以往大幅簡化立項手續,企業申請的積極性大幅提升。
這是我省改革科技領域財政投入機制的探索之一。這兩年,為補齊科研投入不足的短板,加大投入力度,我省正不斷完善頂層設計。今年1月,我省啟動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明確提出:統籌財政資源,優先保障重點科技項目資金需求;加大對科技創新專項、應用試點示范、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等的扶持力度。
更多具體舉措,則瞄準擴大財政扶持的受惠面。
2月,我省出臺《福建省科技創新券補助管理暫行辦法》,提出設立省級“創新券”,即省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為科技企業、創客等圍繞自身研發需要,購買各類科技創新服務提供最高20萬元補助。
如果說“后補助”主要針對重大科技項目,門檻較高,那么,“創新券”則將讓數量更多的中小微企業受益。
據了解,創新券補助對象分科技企業、創客和省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三類。其中,科技企業被嚴格限定為上年度銷售收入不超過1.5億元的企業。《辦法》規定,申請補助只能用于科技創新購買服務,不支持與自身研發和科技創新無關的,如財務審計、企業上市輔導等商事服務。
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柯春煌認為,雖然補助金額較小,但使用方向明確,體現了財政資金最大化用于支持企業科技創新的理念,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另外,它還體現普惠性、廣覆蓋和申請起點低等特點,有效引導中小微企業、創客利用科研基礎設施、儀器設備和技術服務,避免創新項目因資金緊缺而夭折。
目前,我省197家企業首批獲“創新券”補助,金額共1058.7萬元,其中不乏全球首創3D打印骨修復材料及設備的博特生物、由世界領先石墨烯技術團隊創立的輝銳科技、填補國內動力電池測試設備領域空白的星云電子等走在行業前端的企業。
“創新券”成為我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縮影。記者從省科技廳了解到,接下來,我省將不斷推出類似圍繞當前企業創新短板進行“點穴式”精準發力的政策設計,如采取科技企業孵化器后補助、創新產品與服務遠期約定政府購買、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等。
同時,我省還將出臺操作性更強的配套實施細則,讓有限的科技經費用在刀刃上,為創新“提擋加速”消除體制機制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