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認識登革熱
登革熱,俗稱斷骨熱,是一種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
通過蚊蟲叮咬在人群中傳播,主要通過伊蚊(俗稱“花蚊子”)叮咬傳播。蚊蟲叮咬登革熱患者或隱性感染者之后,病毒隨血液進入蚊子體內,經過8-10天的增殖后獲得感染力,當它再次叮咬人時,就會把病毒傳給另一個人。
人與人之間不會直接經過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觸等傳播。
目前,全世界還沒有有效的疫苗預防登革熱。
“登革熱”是種常見病
登革熱是種常見病,全世界每年大約有5千萬到1億登革熱病例發生。
目前,我國登革熱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輸入性病例,我國大陸近些年來不少地區都發現了來自國外流行區的輸入性病例。目前全世界還沒有有效的疫苗預防登革熱。
患者癥狀一般較輕,及時治療可治愈。治療登革熱,目前尚無特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對癥治療措施為主。治療原則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防蚊隔離。重癥病例的早期識別和及時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登革熱”的癥狀
登革熱的潛伏期3~14天,前驅癥有鼻炎、結膜炎。主要臨床表面為突然高熱、惡寒,劇烈性頭痛、眼眶痛、關節肌肉痛“三痛”,伴有惡心、嘔吐、乏力、厭食。
第1次發熱可達39~40℃。持續4~5天下降,癥狀減輕約1~3天后再次出現高熱(雙峰熱),在發病3~5天,多數病人首先在軀干兩側出現麻疹樣紅斑,逐漸向四肢發展,以前臂屈側為多,呈猩紅熱樣皮疹,向顏面、四肢擴展。有的病例在手足、掌跖、踝及小腿可見紫癜樣斑丘疹,伴瘙癢,消退后有脫屑。病人多伴淺表淋巴結腫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