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監控設備成造假重災區,造假手段隱蔽性強
“龍巖長業水務公司這樣的違法行為并非個例。”福建省環境監察總隊調研員陳亮介紹,造假手段隱蔽性強,證據和現場易“毀尸滅跡”,給環境執法檢查帶來很大挑戰。
“污染源自動監控儀器較為精密,一些非法業主為逃避監管,往往配備專人盯梢,造假方式也是五花八門。”陳亮介紹,例如破壞采樣管路,人為配制樣品或對樣品進行稀釋,致使自動監測數據達標;規避儀器采樣時段,使得監控采樣時總是排放達標廢水;故意閑置、不正常運行自動監控裝置;篡改儀器參數,改變數據修正值等等。
此次環保部通報的案件中,有4起來自山東。在環保數據打假方面受到過環保部表揚的山東省環保廳,曾將環保數據造假手段歸納為“軟硬兼施”:軟件造假,包括修改參數、模擬數據等;硬件造假,則包括破壞采樣管路、加裝稀釋裝置等。造假手段技術含量高,隱蔽性強,消除痕跡快,調查取證難,在不少地方都具有普遍性。
為了揪出越來越隱蔽的造假行為,環保執法人員要與造假企業斗智斗勇。“每次執法檢查都必須經過細致策劃與周密部署。”陳亮說,執法人員不打招呼、不定時間、不聽匯報,直奔現場、直接排查、直取證據,一些違法企業常以為已被查處過,環保部門不會再去查,“抓住這種僥幸心理,運用‘順藤摸瓜’‘殺回馬槍’‘蹲守跟蹤’等戰術,一抓一個準”。
盡管如此,環保數據打假的現狀仍然不樂觀。長期關注環保數據造假現象的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認為,環保數據造假在一些地區還是比較嚴重的,目前被發現的企業還是少數。近年來,第三方服務機構反復造假的現象多有發生,尤其需要警惕。一家第三方機構往往服務多家企業,這其中既有壓力、又有誘惑,很容易成為排污企業數據造假的幫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認為,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在線監測系統建立起來以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造假現象,但造假仍然沒有完全杜絕。新環保法實施以來,明確偽造監測數據要被處以罰款和行政拘留,造假的少多了。目前,發達地區由于企業轉型和公眾監督意識增強,企業排污數據造假現象相對有所減少,中西部地區則相對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