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8日訊支持社會資本辦醫,不僅是寫在文件里,而且是真落地。上周,省衛計委出臺《福建省城鄉醫院對口支援關系名單(2016—2018年)》,20家民營醫院列入公立醫院幫扶名單。這是我省民營醫院首次大批量列入公立醫院幫扶名單。業內認為,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結對子,可以促進醫生多點執業探索,而百姓也有了更多就醫選擇。
有了幫扶發展速度全國前茅
漳州正興醫院是一家開業才2年的民營醫院。截至上個月底,日均門診量超過1000人次,日均住院量四五百人次,醫療收入超過2億元。“對于一家民營醫院來說,這樣的發展速度在全國都是名列前茅的。”漳州正興醫院常務副院長葉寶國說,這其中少不了福建省立老大哥的幫扶。
葉寶國說,省立不僅“輸血”,派出醫生到正興醫院坐診、手術、查房、帶教等,還幫助正興“造血”,從去年3月開始,正興醫院派了9批68人次醫生、護士、管理骨干到省立進修3個月到半年。
據了解,省立醫院已將漳州正興醫院列為醫師晉升駐點之一,省立醫院主治醫師晉升副主任醫師的業務骨干,將分批次前往漳州正興醫院定點。
在這次幫扶的20家民營醫院中,既有正興醫院、泉州德城醫院這樣的“老關系戶”,也有福州神康醫院、福州福興婦產醫院這樣的“新對子”。
福州神康醫院是一家民營精神專科醫院,這次由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幫扶。神康醫院相關負責人告訴海都記者,目前,神康正在和福州總醫院積極對接,以促成醫生下派坐診等更具體實在的幫扶措施。
福興婦產醫院執行院長蔣向榮告訴記者,過去醫院和公立醫院有轉診、會診等合作關系,但還是第一次由政府出文將醫院列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的幫扶對象。“有了省屬大醫院做后盾,我們更安心。”
公立民營結對子可促醫生流動
公立醫院人才聚集,人滿為患;而民營醫院發展最缺的是人才,基本集中在“一老一少”(公立醫院退休專家和剛畢業的醫護人員),盡管有寬敞的醫療場所、好的設備,但總體上病人不夠多。扶持社會資本辦醫,很關鍵的一點是要讓醫生流動起來,讓“知本”和“資本”合力,滿足不同民眾不同層次的健康需求。
福建醫科大學鄭振佺教授認為,過去講幫扶,多是公立大醫院幫扶公立基層醫院,而這是第一次大規模幫扶非公醫院,是種突破。若幫扶到位,是對我省多點執業的一次良性探索。
他進一步解釋說,為了鼓勵醫療人才流動,我省也出臺了多點執業的政策。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基本沒突破,醫生多在觀望。而公立醫院幫扶民營醫院,在官方同意、院長同意、醫生自己愿意,民營醫院更樂于接受的情況下,可以促成公立醫院的一部分人才流動到民營醫院多點執業。
鄭教授說,對于醫生來說,到民營醫院多點執業,可以光明正大地從市場上靠技術掙錢;對病人來說,同樣的醫療人才或者醫療質量,可以選擇不同層次的醫療服務。(海都記者 章微)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馬腿村“美麗休閑鄉村”基礎設施改造提升項2025-11-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