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來武裝 農業升級快
同樣是葡萄,有沒有“房子住”,產出天差地別。
深秋時節,葡萄園藤蔓大部分進入休眠期,而福安市曉陽鎮陳昌順的葡萄大棚內,成串的葡萄掛滿枝頭。“得益于溫室大棚,今年‘一年兩熟’栽培模式試驗成功,每公斤價格高達16元。40畝可增收近8萬元。”陳昌順笑開了懷,“以往露天栽培的葡萄每公斤4至6元,而大棚栽培的葡萄無論是果粉、色澤,還是甜度都有質變,畝產值從6000元翻到1.8萬元。”
正是看到大棚的效益,在福安、建陽、壽寧等葡萄主產區,許多果農搶抓省里補貼設施農業的機遇,為葡萄“蓋房子”。以福安市為例,目前已建設葡萄設施大棚2萬多畝,接近該市總葡萄種植面積的一半。
不只是葡萄。前三季度,全省已新建各類溫室大棚8萬畝。目前,我省設施農業面積擴大到176萬畝,其中千畝以上規模的設施農業基地100個。設施農業,成為我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民增收的強勁引擎。
引領冬種熱潮
11月下旬,北方多地已是銀裝素裹,而在云霄縣東廈鎮的佳洲島則是瓜果飄香。成片的鋼架大棚連綿起伏、銀光閃閃,棚內的甜椒被采摘裝箱后運往北方。
“最近北方大雪,甜椒、黃瓜、番茄價格非常好,每公斤的地頭價都超過4塊錢。”綠州果蔬開發公司的黃衛剛從9月開始忙得不可開交,首批甜椒于11月初上市,一茬接一茬的瓜果采摘將持續到來年三四月。
“福建冬季光溫資源豐富,具有發展冬種蔬菜的絕佳天然條件。由于與北方的蔬果生產存在時間差,所以冬種蔬果價格是一年中最好的。”黃衛剛說,原先佳洲島主要種植露地蔬菜,但由于天氣、市場等因素,菜農始終難以擺脫豐產不豐收的困境。后來,公司學習山東壽光大棚蔬菜的方法,產量和品質提升立竿見影。公司生產的大西紅柿由于肉脆含汁適合切片,是做漢堡的絕佳配菜,受到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的青睞,近四成產品被這些企業買走。
越來越多人把目光投向設施農業。一條高優設施蔬菜產業帶正在福建從閩江出??诘皆t安一帶形成。
我省最大的蔬菜育苗企業——廈門百利種苗有限公司,數月前在詔安縣西塘鎮流轉了近300畝土地,建設鋼架大棚220畝、智能溫控大棚50畝,目前大棚建設已全部完成;龍海市種糧大戶黃小明,把重心從露天種植土豆轉移到大棚蔬菜種植上,目前在龍海、云霄等地擁有設施蔬菜500畝;晉江利豪集團,從服裝產業轉型到設施大棚,在晉江動車站附近建設智能溫控大棚200畝……
“設施農業的發展有效利用了我省的光溫資源,優化了種植結構,同時讓福建農產品以優秀的品質走向全國市場,成為農民的增收來源。”省農業種植業管理處副處長翁定河說。
助推產業升級
設施農業高產出,但也需高投入。我省設施農業發展如火如荼,離不開政策引導。
2013年9月,我省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15年,每年安排省級以上財政資金3.5億元支持設施農業建設,其中用于設施蔬果大棚建設的補貼資金為1.8億元。去年,補貼作物種類從蔬果擴展到中藥材、食用菌和花卉苗木等。今年,我省又進一步降低補貼申請條件、簡化驗收程序。此外,針對“5·19”“7·22”洪災和“蘇迪羅”臺風損毀需重建的溫室大棚,省農業廳出臺政策把補貼標準從25%提高到50%。
綠州果蔬開發公司借這一良機,今年新建鋼架大棚取代低矮小拱棚,蔬果產量進一步提高。“省里補助造價的1/4,畝產量從幾千斤提供到1萬多斤,抗風雨能力也提高了,非常劃算。”黃衛剛說。
晉江新界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美玉在投資建設300畝鋼架大棚后,通過出租的方式由農戶自行選擇作物品種和種植管理,自己則把精力投入到流通環節和打造品牌上;在泉州泉港,一家吊裝運輸企業投資成立大象農業有限公司,在前黃鎮古縣村、坑內村流轉土地2600多畝,建起大棚600畝種植果蔬,吸引了周邊200多名村民在基地上班……
此外,依托設施農業發展采摘觀光游,成為一個新趨勢。
最近,長樂鑫茂豐家庭農場負責人方茂正在忙著建設農耕博物館、體驗大棚、陽光餐廳、度假木屋等服務設施。他打算把農場打造成一個集親子娛樂、采摘垂釣、科普教育、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特色“開心農場”。方茂告訴記者,在積累了兩年多的大棚蔬果種植經驗后,今年元旦期間,他成為當地試水新鮮蔬果自助采摘游第一人。園里的20多種新鮮蔬菜瓜果廣受游客青睞,20多天就賣出15萬元。“價格比批發更高,還解決一大部分的銷路問題。”
“設施農業,不僅是簡單地建設大棚,它在帶來先進的農業技術的同時,也為傳統農業帶來農產品加工、包裝、銷售和旅游觀光等下游產業鏈,為農業轉型升級帶來活力。”省農業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據統計,我省去年冬種大棚設施蔬果已超過30萬畝,占全省冬種蔬菜種植面積的1/10,這一比例今年有望進一步擴大。同時,2016年的首批補貼資金1.5億元將于元旦前預撥到各地。(記者 吳毓健 方煒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