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匯”共享醫生平臺有望12月試營業
9月17日,在廣州舉辦的“首屆大醫匯·匯智論壇‘共享醫療與醫改政策研討’”會上,大醫匯共享平臺創始人詹智勇透露,大醫匯共享醫生平臺位于廣交會舊址的平臺主體工程完成大半,將有望在12月份完成部分醫師多點執業診室的裝修和驗收,提前進入試業階段。
此外,為深入研究面向未來的共享醫生服務和共享醫療發展,大醫匯將聯合國內同行,啟動首個共享醫療智庫的籌建。共享醫療智庫初期將就當前國家醫改政策涉及的醫師多點執業、信息共享等共享醫療發展可能涉及的九大共享方案深入研究,為分享經濟在醫療服務行業落地提供參考。
平臺可接受2000名資深醫師入駐執業
據了解,大醫匯醫師多點執業共享平臺規劃項目醫療用房近2萬平方米,共設置11大類臨床專業科室,23個臨床科室,1個體檢中心,146間診室,5間日間手術室。一期總投資2億元人民幣,可接受2000名資深醫師入駐執業。
“大醫匯共享平臺主要包含了三層概念,第一個概念是讓患者共享三甲醫院的醫生,第二個是為醫生創業創建一個共享的平臺,第三個是實現教授間的共享,也是影響力共享。” 詹智勇介紹。
從經營方面來看,大醫匯共享平臺也具備較高的盈利空間,“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的商業結構不一樣,民營醫院的耗材、藥品成本較小,不會選擇動輒上千上萬元的耗材,最大的成本就是醫生的勞務費”詹智勇指出。
他預測,共享醫療的時代正在到來,很快在醫療健康服務領域將出現包括共享醫生、共享診室、共享技術、共享設備、共享手術室、共享床位、共享病源、共享醫保、共享信息等九大共享醫療服務形式。
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在會上表示,初步估算,2016年中國醫療分享市場交易額約為155億元,比上年增長121%,主要集中于在線問診、手術兩個領域。未來,共享醫療有望在政策推動下加速增長,按目前增速看,到2020年,國內共享醫療有望實現翻兩番的增長指標,超過600億元。
行業向好 政策仍待完善
目前來看,共享醫療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多點執業政策落地困難、醫保體系尚未打通、政策法規亟待完善等。現有的管理規定大多是按照對傳統醫療機構的要求設置的,在執業類別、資質審批、醫療規范、技術要求等方面,一些規定明顯不適用醫療分享新業態。
對此,國家衛計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琨認為,在國家統一政策鼓勵社會辦醫的大背景下,醫師區域注冊、多點執業等鼓勵政策在地方政府和健康產業中,正在形成有助于社會辦醫良性發展,持續優化民營醫療機構發展環境的局面。取得醫療機構資質的合規互聯網醫療企業,將在共享醫生多點執業的推動下,因能夠獲得優秀醫生資源而逐步走向成熟。
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原巡視員廖新波認為,只有解放了醫生,才會從根本上對整個醫改形成支持。國家政策鼓勵醫生多點執業,未來會出現多個類似大醫匯一樣的平臺型醫院,為多點執業的醫生、醫生集團等提供執業的地方。(記者 黎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