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早晨空腹不宜喝牛奶。因為此時胃腸蠕動快,牛奶的營養來不及被消化吸收,就會被排出體外。此外,人體能量主要來自糖和脂肪,在其不足時,蛋白質才會轉化成能量。而空腹時,牛奶中的蛋白質會被迫轉化為能量消耗掉。
近日,由母嬰健康教育平臺干媽育兒聯合荷蘭皇家菲仕蘭公司發布的《中國人喝奶習慣調查報告》顯示,近八成中國人奶制品食用量不達標,且消費選擇集中在牛奶和酸奶,種類較為單一。此外,國人食用奶制品也會受到乳糖不耐受人群比例高和謠言影響。
據了解,該調查采用宏觀研究、醫學專家訪談以及網絡調查相結合的方式,最終獲得有效樣本5440個,覆蓋29個省市自治區,其中54.6%被訪者正在哺育0歲至6歲嬰幼兒。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明確提出,中國居民應保證每天食用奶類及其制品至少300克。雖然相比大部分歐美國家訂在500克以上的食用標準,300克的標準并不高,但僅有不足22.3%的中國居民達標。
“中國人奶制品食用量低于國際水平,這和膳食習慣有關。”北京協和醫院腸外腸內營養科主任陳偉介紹,西方膳食以肉、蛋、奶為主要食物來源,而中國人習慣先吃飽了主食再吃其他食物。此外,大多數中國人對奶制品的種類認識單一也是原因之一。報告發現,在奶制品選擇上,超過七成中國居民只提及牛奶和酸奶,僅有7.7%的人選擇食用奶酪。
除了缺乏相關營養知識,誤認為只有老人、兒童才需要喝奶之外,乳糖不耐受也是部分中國居民不習慣喝牛奶的一大原因。首次發布的《全國乳糖不耐受大調研》結果顯示,中國約有3.1億人為乳糖不耐受,近3.5億人為疑似乳糖不耐受患者,兩者共占到總人口的47.4%。
對此,國人該如何培養食用奶制品習慣?陳偉建議,應多攝入各類奶制品,把牛奶當作膳食組成的必需品,最好做到早飯一杯牛奶、午飯一杯酸奶,同時添加奶酪類的優質奶制品。先天性乳糖不耐受者可以通過喝酸奶、去乳糖奶或輔助乳糖酶攝入等途徑獲得牛奶的營養,且不會產生乳糖不耐受反應。此外,食用乳糖含量較少的舒化奶也可以改善乳糖不耐受現象。
“奶牛天天產奶是不是靠打激素……”近年來,關于奶制品的謠言也打擊了不少人食用奶制品的信心。對此,荷蘭皇家菲仕蘭中國高級副總裁楊國超解釋,經過人類長期培育,奶牛會在分娩后開始產奶300天左右,此后停止產奶,進入再次分娩產奶前的修整期,如此循環,無需打激素維持產奶。陳偉指出,長期研究表明,奶類是最佳的營養食物之一。因此,任何年齡段的人群都應遵照科學,打消不必要的顧慮,足量、多元地食用奶制品。(經濟日報記者 吳佳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神舟二十二號飛船載貨飛赴中國空間站 我國2025-11-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