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29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天315》報道,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發布《2017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根據受理投訴情況的分析來看,上半年網絡消費投訴多發,微商交易維權困難;食品投訴質量為主,維權取證難度大;醫藥及保健用品誤導宣傳問題突出,老年消費者易上當。
微商交易維權困難一直是消費者們關注的焦點。因為“微商”屬于無實體店、無營業執照、無信用擔保、無第三方交易平臺,一旦出現糾紛,商家逃避責任就會更容易。那么,消費者如果找不到人,該如何維權?
中國消費者協會投訴部副主任王煒勇表示,目前,微商是通過微信朋友圈推銷商品和服務,這類朋友圈推銷的共同特點就是利用熟人關系,或間接的熟人關系進行交易。由于銷售或代購采取私下交易,且無法提供相應的票據,一旦發生消費爭議,商家關機或把消費者拉黑,讓消費者無法找到,合法權益就難以保護。
對此,王煒勇提醒消費者以下三點:第一,不要輕易相信朋友圈內超低價的銷售和代購,對于顯著低于正常價格的商品和服務,消費者要注意信息的甄別,慎重的購買。對于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涉及人身健康的商品不要輕易購買。第二,不要過分的依賴朋友圈內曬單評價信息。第三,注意保存好交易過程的記錄,發現問題及時的投訴舉報,特別是發現在朋友圈推銷中涉嫌網絡傳銷,非法集資和詐騙的,要及時地向公安部門舉報。
同時,食品投訴大多也是涉及到了質量問題,維權取證難度大。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每個消費者的切身利益,今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食品類投訴9065件,其中,食品質量問題占食品類投訴的38.8%。消費者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預包裝食品標簽標示不清,銷售的食品過期、變質,食品添加劑超標,食品含異物等。
那么,消費者在食品投訴的維權過程當中存在哪些實際上的困難?中國消費者協會法律部陳昂指出:一是部分經營者責任意識不強;二是食品投訴情況復雜,多存在舉證難,責任認定難的情況。
陳昂建議,廣大消費者在選購食品時要通過正規的渠道來進行選購、購買。購買時要看清食物的外包裝或者標簽上標注的生產日期、保質期、生產廠家等信息,盡量不購買臨近保質期的食品。購買之后要按照聲明進行食物儲存,保留好購物的憑證,如果發現食物存在變質等問題,要及時向有關部門進行投訴。同時,經營者要嚴把事物品質關,及時清理過期變質的食物。
另外,保健品消費糾紛也很多,特別是老年消費者非常容易上當。近年來大量的保健品違法違規占領了市場,侵犯很多消費者,特別是老年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保健品消費主要存在哪幾方面的問題?王煒勇說:“一是不法商家專門針對老年人進行特殊的銷售,如通過有獎、聽課、免費旅游、回收藥品、免費體驗、家訪送禮等活動,跟老年消費者建立起聯系。同時利用老人比較孤獨或者渴望治病、保健的心理進行產品銷售。
二是通過炒作各種高科技概念,虛假宣傳誘導消費,消費者無法從外觀、口感等判斷保健品質量和功能的優劣,通常只能根據廣告來選擇,因而上當受騙。
三是售后服務形同虛設,消費者退貨無門,消費者購買藥品、保健品通常是以郵寄的方式送達,沒有銷售憑證,沒有發貨地址和聯系電話。消費者發現問題要求退貨的時候,售后服務人員會以主治醫師的身份勸說消費者繼續服用或者以各種理由推托責任,甚至以技術手段屏蔽消費者電話,使消費者根本無法與相關責任人取得聯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王煒勇建議,作為兒女,平時應該關注父母,多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常回家看看,多打打電話,多給他們宣傳一些保健品的消費知識,讓父母切誤相信商家將保健品宣傳成靈丹妙藥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