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暑期將至,又到了美容整形高峰期。通過整形手術,獲得“高顏值”,成為很多人心中的期待。如何避免整容變毀容、傷財又傷心?整形美容專家、中國醫師協會美容與整形醫師分會總干事王冀耕教授做客經濟之聲《天天315》“消費小課堂”,傳授美容心得、助您安心整形。
央廣網北京7月1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天315》報道,有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達到7963億,醫療美容市場年增長率接近20%,預計到2019年將破萬億元。而且整形活躍用戶呈現“年輕、高收入、高學歷”特點。過去一年,醫療美容用戶更趨年輕化,年齡小于25歲的用戶占比24%,相比去年增長了5%,其中不少是95后人群。
經濟之聲:您怎么看待中國醫療美容行業這些年的發展?
王冀耕:“首先,我們對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美妙的身段都非常有渴求,這就是這個行業發展的原動力。另外一點就是社會的包容度進一步提升,對美容整形的包容度更高了,促使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它,所以有很多年輕人去接受這樣的醫療美容的服務。現在經濟也發展的很快,各種各樣的信息透明開放,再加上現在人們追求個性化的、更加和諧、更加適當的美容方式。這也使得咱們的年輕用戶越來越多。”
經濟之聲:究竟什么是醫療美容?
王冀耕:“所謂醫療美容就是用醫療手段來達到美容的目的,醫療手段是什么?就是創傷,比如手術、注射甚至一些侵入性的激光類的東西等是醫療美容;而非醫療美容不能有侵入性,直白的說就是不能破皮、出血。”
經濟之聲:什么機構、什么人可以從事醫療美容項目?在一些美甲店里,有美甲師給消費者紋眉、做雙眼皮手術,這是不是屬于違規?
王冀耕:“從事醫療美容有三個準入。第一個準入人員準入,就是必須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醫生。現在還有一個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所界定的醫療美容的主診醫生,這個就是人員的準入;
第二個是機構的準入,就是你必須在這個場所獲得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醫療機構職業許可,這是機構的準入;
第三個準入就是設備、器材等材料的準入,比如我們所用的激光設備,耗材、耗品還有藥品等都是需要有準入的。
經濟之聲:醫療美容拉動顏值經濟,整形行業從招生、培訓、推銷、服務、產品銷售已經形成一條巨大的產業鏈。在這條產業鏈里,您覺得哪些環節我們是比較有優勢的,哪些環節是比較薄弱的、是亟待規范的?
王冀耕:“比如整形行業里所謂的招生,招生是什么?就是要培養醫生,就是在你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醫生的資格以后,才有可能去通過專項的學習進入美容整形的行業。比如在推銷的環節,現在有很多人通過低價的銷售、中介的銷售,忽悠消費者。在產品銷售環節,很多水貨、走私貨甚至假貨等充斥著整個市場。”
有媒體報道,南京吳小姐在某美容機構被忽悠注射了所謂的生長因子,導致下巴瘋長,過于細長的下巴看起來很奇怪。吳小姐說,“她們給我介紹生長因子,說只需要在下巴注射少量產品,隨后會自己生長出一個完美的形態。當時美容院里好幾個客人都說自己打過,效果挺好,我想她們都打過了,一定不會有問題。”等她想再到美容院討個說法,早已人去樓空。
經濟之聲:這種所謂的“生長因子”是什么物質?對于美容院的宣傳,怎么看?
王冀耕:“你們所說的這個‘生長因子’是表皮生長因子。比如我們表皮受到損傷,例如擦傷或者燙傷,在表皮修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把這個‘生長因子’溶解完以后,在皮膚表面噴灑,可能會促進皮膚表皮的生長;而現在所謂的美容院用這個‘生長因子’是讓這個組織生長起來,注射進去,部位就不對稱。”
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注射透明質酸鈉(也就是玻尿酸)、膠原蛋白、肉毒毒素等進行“微整形”醫療美容。一些不法分子為牟取利益,沒有相應資質卻非法制售使用這些注射類藥品和醫療器械,導致危害消費者健康事件時有發生。而工商和衛計等行政部門仍存一定監管“盲區”。
經濟之聲:這方面的監管難在哪里?
王冀耕:“是有難度,為什么呢?他們可能覺得這個利潤太高了,所以肯定有很多不良分子會去逐利而行,而我們的監管部門有相應的法規、管理措施和執法部門。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廣大的消費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一定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媒體盡量去做這樣的宣傳和引導,讓大家到正規的醫療機構使用正規的產品,這是一種最有效的方式。”
大家在追求高顏值的同時,還在追求好身材。我們再來看一個案例,有媒體報道,寧波的白女士經人推薦前往寧波某醫院進行隆胸手術,在醫院顧問的幫助下通過么么錢包app貸款3萬3000元。拆線后白女士發現胸部下垂,完全不符合預期。醫院讓她再等22天。22天后白女士多次前往醫院理論,無果,醫院工作人員還對其出言侮辱。后來白女士和另一名受害者再次前往醫院,醫院報警,當地派出所對兩人實行了拘留。白女士向媒體求助,在記者的幫助下找到了醫院負責人。醫院負責人認為,手術效果為正常現象,并否認之前對白女士的侮辱,同時拒絕賠償和進一步溝通。白女士通過私下調查,發現除了她以外還有至少三名受害者。隆胸出現問題的也不少。消費者覺得,手術效果不好;但院方認為,這是正常現象。
經濟之聲:手術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怎么判斷?有哪些指標?如果雙方有不同看法,什么機構能給出權威、公允的評判?
王冀耕:“我認為評價美容整形效果的新標準就是患者的滿意程度,這是一個標準。在這個案例中有幾個問題:第一,其實我很反對貸款去做美容手術,因為美容整形不應該是一種剛性需求,它不是治病;而是你具備了一定的經濟能力以后,可以考慮這個問題。第二,通過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在做這個手術之前,這位白女士肯定跟院方的醫生沒有做一個良好的溝通,關于能達到什么效果,預期和訴求是什么,雙方沒有做進一步的溝通。”
經濟之聲:白女士在進行手術前沒有與醫院簽訂合同,是不是為她維權造成了阻礙?消費者正常維權和醫鬧怎么區分?在手術前是不是都會簽訂合同?在合同中會約定哪些問題?
王冀耕:“其實醫療行為應該是不具備簽訂合同的條件的;但是有一個東西叫知情同意,就是我要把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告訴這個患者。這會有一個知情告知書,也叫知情同意書,上面一條一條寫好了,因為按照醫療事故的處理方式應該是要舉證倒置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是由醫院來舉證倒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