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居民長期存在著“大病去醫院,小病去藥店”的習慣。居民在遇到頭疼、感冒、腹瀉等小毛病時,往往選擇去周邊藥店購買一些藥品進行自我藥療,一來節省診斷、治療等費用,同時還可以免去到醫療機構就診所花費的大量時間。現實中,這類自我藥療行為往往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自我藥療安全隱患多
中國科協曾對27個省區市城鄉居民的安全用藥問題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87%的受訪者曾有過自我藥療的經歷,但有69%的受訪者看不懂藥品說明書,另有36%的受訪者表示在自我藥療時出現過失誤。
疾病的診斷和藥物的治療是一項專業性要求非常強的工作,不準確的自我診斷會導致使用藥物不當,藥物的不良反應不良事件率升高。消費者憑自己或他人以往的治療經驗自己買藥吃藥,有時并不能真正的對癥,由于專業知識的缺乏對藥品可能產生的耐藥性或不良反應也缺乏警覺。
專家告訴記者,一些藥物在不同劑量下是用來治療不同疾病的。以藥店常見的阿司匹林為例它既是處方藥又是非處方藥,它有解熱、鎮痛、抗風濕、抗血小板聚集等適應證,用于非處方藥時,其適應證是解熱、鎮痛,且用于解熱只準在3 天內服用,用于止痛只準在5 天內服用;而它作為處方藥時必須在醫生的醫囑下,用于治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并可長期服用,這時候就必須要有專業醫生的指導。
我國醫療資源現狀是總量不足、優質資源匱乏;未形成科學合理的協同體系;地區分布不均、學科不平衡,尤其是基層醫療資源缺乏最為明顯。目前,監管部門要求藥店必須配置有藥師,但是藥師僅能提供用藥咨詢,并不能滿足患者所需的專業醫學服務。
藥診店填補醫學服務空白
微醫藥診店計劃的推出正是希望填補這一空白。顧客通到藥店購藥時,可通過安設在合作藥店的烏鎮互聯網醫院在線問診系統,得到精準預約、遠程問診、合理用藥指導等專業服務,避免因用藥不當,而小病演變為大病。微醫目前已與29個省份、2400多家醫院信息系統實現連接,擁有超過1.65億實名注冊用戶和28萬名醫生,在19個省市完成互聯網醫院布局,建成了11個專科遠程會診中心。烏鎮互聯網醫院“藥診店”的值班醫生全部來自于公立醫院,值班醫生的入住門檻為公立一級醫院主治醫師及以上、三級醫院住院醫師(執業證注冊二年以上)。在線值班醫生通過專業、細致、全面的問診,對患者病情進行判斷;對于認為不適合在線問診的患者,提供醫院預約掛號或直接轉診到醫聯體內的大醫院的措施,優化醫療流程、提升醫療服務效率。在藥店開展遠程問診, 能夠減輕有限的衛生資源的壓力,使更多的高等級醫藥資源投入到更加嚴重的疾病的控制和治療上去。
調查顯示,很多患者到藥店的購藥往往在晚上7-9點,就是說集中在下班后。微醫目前提供的7X24小時在線服務,也可以讓患者不受時間限制,隨時得到醫學指導。 合作藥店還可以利用醫生資源幫助藥店會員進行亞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等。
目前,藥診店業務推出僅一年,國內各地與微醫合作的藥店已經超過1.5萬家。老百姓大藥房、云南鴻翔一心堂、山東漱玉平民、國大藥房等國內著名藥房連鎖已經與微醫進行合作。2016年,微醫累計服務人次超過4.1億,為國人節省了3200萬個工作日,微醫合作藥診店日接診量達到3萬人次,累計接診量已超過3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