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假如一個人退休前工資為5000元,退休后養老金為2000元,那么養老金替代率(養老金占工資的百分比)就是40%。數據顯示,我國養老金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05年的57.7%,此后一直下降,2011年為50.3%。世界銀行組織建議,要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養老金替代率需不低于70%,國際勞工組織建議養老金替代率最低標準為55%。目前,我國企業養老金的替代率已在國際警戒線以下。
近四年的人民網“全國兩會調查”顯示,“養老保障”連續居網友關注度之首。這與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發展起來的養老金制度不完善有極大關系。當前我國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人員退休養老金采用不同的養老制度,造成了社會不公。
盡管國家連續9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但與機關事業單位差距仍大。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狀況調查》顯示,被訪者2011年8月領取的養老金最低為200元,最高為10000元,后者是前者的50倍。而且月養老金低于2615元平均水平的占到總人數的77.3%。
10月25日,人社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透露,將進一步完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加快養老保險頂層設計。
聲音
“不能因職業身份不同,養老金上也有較大差別。”
——《人民日報》昨日發表文章稱,在實現制度全覆蓋之后,“公平合理、安全可靠”,成為老百姓對養老保險最直接、最急迫的期盼。不能因為職業身份不同,養老金上也有較大差別。要公平,就得改改“雙軌制”。但是,為何現在試點并軌的幾個地區,工作推進頗不順利?還是那句話:“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
數據近四成人認為養老金不夠生活
2013年中國社科院發布的《社會保障綠皮書》披露,近四成被調查者認為養老金過少,甚至不能滿足生活需要。
其中,新農保參保者認為不能滿足生活需要的態度最強烈,占到78.9%;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者中有56%認為不能滿足生活需要;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中則有53.8%認為完全能夠滿足需要。
不同養老保險制度的參加者自己對養老金的感受,可以明顯地看出養老金待遇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