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至2017年,全國共劃定15.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城市周邊劃定保護比例由45%上升到60%。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曹衛星在11月13日召開的全國耕地保護工作會議上指出,城市周邊劃定的永久性基本農田已經成為城市開發剛性約束的實體邊界;同時,對于農民的征地補償普遍做到3至5年調整提高1次征地補償標準。
曹衛星指出,近兩年劃定的永久性基本農田,已超過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15.46億畝保護目標,并全部實現上圖入庫、落地到戶。全國建設占用耕地1560萬畝,95%以上建設用地實現耕地“先補后占”。
據曹衛星介紹,對國家鐵路、公路、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行先行用地、補充耕地承諾等支持政策,完善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用地政策,實行用地審批綠色通道。五年來,全國批準單獨選址建設項目用地近1500萬畝,批準先行用地34萬畝,保障了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及時落地。對于民生用地,曹衛星透露,對國務院批準用地的106個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實行單獨報批、應保盡保。5年來,各地落實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160.7萬畝,滿足了2716.8萬套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對鋼鐵、水泥、煤炭、煤電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出臺用地管控的政策措施,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嚴控新增產能用地。
曹衛星說,要做到征地批前、批準、實施信息全覆蓋,實現征地信息網上可查詢。
針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曹衛星說,必須強化統一監管,逐步建立以監測檢查考核制度為基礎,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撐,覆蓋保護、占用、補充、整治全過程的耕地保護監管體系。
曹衛星提出,當前和今后要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特別是優質耕地,繼續實行耕地先補后占,倒逼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和減量化管理。“征地制度改革試點還有一年多的攻堅期。”曹衛星要求,加強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深度融合,縮小征地范圍,重點探索認定辦法;規范征地程序,重點確保農民知情權;制定征地補償標準,重點堅持公平合理補償。同時,還要建好全國征地信息共享平臺,全面、及時、準確公開征地信息,規范征地行為,保障被征地農民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減少征地矛盾糾紛。(記者郄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