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萬向系”圖譜:參控股數十家公司,4000元起家、現今盈利超百億)
多家媒體披露,第一代浙商大佬魯冠球昨天去世,享年72歲。魯冠球出生于1945年,現任萬向集團董事長。
魯冠球作為創始人的萬向集團創建于1969年,最初只是是6位農民集資4000元創辦的公社農機修理廠 ,如今卻已發展成以汽車零部件制造和銷售為主業年營收超千億的企業,旗下產業橫跨汽車、農業、能源、金融等領域。
如今,“萬向系”員工人數超過4萬名,總營收破千億,盈利超百億 ,還擁有遍布亞、美、歐、非的龐大非上市產業集群。
據胡潤研究院發布《36計·胡潤百富榜2017》萬向集團的魯冠球家族,財富為490億元。
萬向系參控股公司
根據媒體報道,迄今為止,“萬向系”至少掌握了萬向錢潮(000559.SZ)、承德露露(000848.SZ)、萬向德農(600371.SH)、順發恒業(000631.SZ)等4家上市公司控制權,并參股了華誼兄弟(300027.SZ)、廣汽集團(601238.SH)、新和成(002001.SZ)等18家A股、港股公司;布局有頌大教育(430244.OC)、商安信(832754.OC)等14家新三板掛牌公司;金融方面,則取得了除券商之外的幾乎所有金融牌照。
萬向集團、萬向控股、萬向三農三個核心企業之間相互持股,為整個““萬向系””的最核心組成。其中,萬向集團負責汽車零部件、新能源產業整合;萬向三農是以成為綜合實力強的大農業品牌企業為目標;萬向控股負責在金融領域開疆拓土,1996年成立的萬向租賃、1999年成立的萬向期貨(現通惠期貨),當時都劃歸旗下。
“野馬財經”分析稱,從這些企業主營業務可以看出,大都集中在農業、汽車、新能源領域,與“萬向系”非上市公司集群高度吻合。
15歲輟學,打鐵出身
1945年01月17日,魯冠球出生在農家,15歲輟學。16歲時,魯冠球找師傅學鐵匠手藝,那時候魯冠球只想當一個車床工人,能夠養家糊口。魯冠球當過鐵匠、開過面粉加工廠、修過自行車、干過鐵匠鋪。
1969年中央出臺文件,每個人民公社,可以搞一個農機修配廠。他變賣所有家產,籌集了4000元,帶領著6個農民,靠著一只火爐、幾把榔頭,在一個84平米的平房里,辦起了公社的農機廠,魯冠球的事業總算是開始了。
1979年,魯冠球看到《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國民經濟要發展,交通運輸是關鍵》。他判斷中國將大力發展汽車業,于是決定砍掉其他項目,專攻萬向節。這個汽車底部不起眼的小零件,就成為了魯冠球事業的起步,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為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提供零部件的OEM。
首家鄉鎮企業 “吞下”海外上市公司
1980年的全國汽車零部件訂貨會,是魯冠球及蕭山萬向節廠的第一個爆發點,這也成為魯冠球創業史和萬向集團企業史上不可忽視的節點。當時,魯冠球親自帶隊,拉著兩卡車“錢潮牌”萬向節到主辦地山東膠南縣,但當時的蕭山萬向節廠屬于鄉鎮企業,被拒絕入場。最后他派人進場探得“內情”,場內的買賣雙方糾纏的只是“價格”,于是他以低于場內20%的價格斬獲了210萬元的定單。
此后數年,他一直靠低價戰略,使“錢潮牌”產品牢牢控制著國內大部分市場,創造了“萬向節奇效”。
1990年開始,魯冠球提出“大集團戰略、小核算體系、資本式運作、國際化市場”的戰略方針。他用“錢潮牌”萬向產品打開了日本、意大利、法國、澳大利亞、香港等18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每年創匯在229萬美元以上。1994年,魯冠球的萬向錢潮在深圳上市,成為中國首家上市的鄉鎮企業,并獨資成立了萬向美國公司。上市時,萬向錢潮總股本只有1.09億股,到2017年,股本達到27.53億股,20年擴大了近27倍。
在WTO與國際化大潮洶涌而來之際,魯冠球再一次成為故事的主角:國內第一個為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提供零部件的OEM廠商,2001年8月28日,他還一舉收購了納斯達克的上市公司UAL,開創中國鄉鎮企業收購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向特斯拉叫板
萬向集團在市場站住腳跟后,逐漸向新能源車領域發力。
從1999年到2013年,魯冠球投入電動汽車領域共50億元,2013年下半年,工信部發布新一批電動汽車生產“牌照”,萬向上榜。
2014年的一樁收購,讓萬向以及魯冠球高調重回公眾視野。成立于2007年、位于美國洛杉磯的豪華混合動力跑車制造商菲斯克,因為經營不佳,2013年11月申請破產保護。萬向集團以1.492億美元的報價拿下菲斯克。
2015年7月,萬向集團與上汽集團(600104.SH)建立合資公司,將共同生產新能源客車。據第一財經此前采訪,已成立的合資公司名為上汽萬向新能源客車有限公司。其中萬向集團占有合資公司51%的股份,上汽集團占49%,規劃年產新能源客車5000輛。
做不到前三領域,萬向不進入
在2015年一次媒體采訪中,魯冠球提到,萬向創新聚能城包括新能源零部件、電池、客車和乘用車。其中核心就是電池,電池的技術風險巨大,這不是改進與否,而是突破的問題。一旦有新技術突破,那對行業就是顛覆性的變革,“不成功便成仁”。雖然他們聚集了全球頂尖技術和優秀人才,每天都獲得進展,但電池技術依然面臨顛覆性的危險。他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進入這個市場,風險絕對大,但他已經認定,必須進,沒有退路,因為市場需求在那里,總要有人作出犧牲。
此外,在產業布局上,魯冠球2015年時曾對媒體表示,做不到前三的領域,萬向就不進入了 。他當時表示,萬向接手之后,恢復Karma汽車的生產后,國外社交媒體上官方主頁的點擊量已經達到1200萬了。若未來推向市場后,將會是特斯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萬向從一開始就把新能源的起點定位在國際化高度上,參與全球競爭。
創造性地實行按資分配
回首魯冠球的創業軌跡不難發現,他對時局的精確把握和商業手段的扎實運用方能把握住每個稍縱即逝的機會。
雖然沒有受過太多的正規教育,魯冠球在商業領域的智慧卻非同一般。
比如,他還在工廠實行按勞動效益分配的制度,即類似于今天所講的獎金或績效。按勞之外,他還創造性地實行按資分配,即類似于今天所講的入股分紅 。
早在1991年,魯冠球就登上了美國《新聞周刊》的封面,成為繼鄧小平之后第二個登上該雜志封面的中國人。
目前,萬向集團在美國、德國、英國等10個國家擁有近30家公司,40多家工廠,海外員工超萬人,而且是通用、大眾、福特、克萊斯勒等國際汽車大牌的配套合作伙伴,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高達12% ?。
而在一個月前的9月26日,魯冠球以《時代契機,我們沒有理由錯過》為題,發表署名文章,敘述改革親歷,表達內心期盼,鼓足改革干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