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統計機構上半年“互聯網+貨運“大數據調研結果引發了熱議。各方對貨車幫和運滿滿究竟誰執牛耳,個別數據是否科學合理各執一詞,火藥味漸濃。不過筆者看來,調研數據終究只是參考,正如自媒體金錯刀的點評,在傳統產業走向“互聯網+”的過程中,數據只可作為參考,從業者對傳統產業和互聯網雙重了解的深入程度,比一時的排名漲跌和份額增減,無疑更具有說服力。筆者對此深以為然。今天,就讓我們撥開數據迷霧,看貨車幫與運滿滿兩家“最強大腦“的管理層如何進擊“互聯網+物流”市場。
【方向決定創業 發展團隊決定走多遠】
萬億級的貨運市場是一個具有典型線下色彩的傳統行業,許多屢試不爽的“互聯網+”轉型模式在這一細分領域卻沒有建樹,堅持純粹互聯網思維的創業者很難走遠。貨車幫與運滿滿兩家企業管理層,一直積極嘗試著對傳統產業和互聯網實現雙重了解,當然其過程注定是艱難坎坷的,但經驗豐富、配備齊全的團隊能夠一定程度上少走一些“彎路”。
貨車幫由戴文建、唐天廣創立,高層團隊來自互聯網、物流、金融市場、技術等多個領域,組成了非常完善的多元化團隊。貨車幫強大的管理團隊,不僅讓公司在貨運APP“百團大戰”中脫穎而出,在未來也將是極為可貴的“核心競爭力”。
運滿滿以地推見長,創始人兼CEO張暉、總裁苗天冶、COO王正洪均來自阿里的市場團隊,“短平快”的打法在運滿滿身上得以充分體現。因此,在創業初期,以地推見長的運滿滿同樣在車貨匹配APP“百團大戰”中成了勝利者。但是運滿滿的兩位創始人之前和貨運行業缺乏交集,似乎并沒有完全讀懂這個古老而傳統的行業,這也給之后的戰略發展云馬物流失敗、車后市場難以打開局面埋下了伏筆。當然,運滿滿也積極吸納著優秀人才加盟管,補齊短板。前大眾點評產品經理黃金曾經加盟運滿滿擔任CTO,他在互聯網技術架構、研發等方面有著極高的造詣,并且在技術團隊管理上有著豐富的管理經驗,然而,遺憾的是不久前黃金突然從運滿滿“裸辭”。可以看出運滿滿高層管理團隊幾乎都是市場出身,團隊構成上存在明顯短板。
得益于創業初期的成績,貨車幫與運滿滿頭幾輪的融資之路還算順利,但未來如何實現真正盈利是管理層現在就必須考慮的問題,特別是已經進入D輪的運滿滿,“燒錢取暖”終歸不是長遠之計。
【尋找盈利姿勢開辟車后第二戰場】
無論運滿滿還是貨車幫,在進入“互聯網+貨運“市場之后,都在積極地打造自己的車貨匹配業務,夯實基礎,擴張用戶版圖。不過二者的管理層也深知,“互聯網+貨運“的遠期盈利爆點終究還是要聚焦在車后市場金融、新車、二手車、輪胎、加油等增值服務市場。
貨車幫創始人戴文建曾說:“一個產業平臺需要構建一套服務體系,才能實現價值的疊加。當然,平臺有很多獨特的價值點,而企業應該做減法,尋找一個點進行突破。“目前,貨車幫車后市場ETC產品已無人能出其右,發卡量突破100萬張,日充值金額超過9000萬,年流水超過200億,成功推動中國貨車ETC 使用率從1%提升到20%。圍繞ETC場景,貨車幫開展了金融延伸服務,其白條貸款金額已超過15億元!。
運滿滿曾經嘗試新車業務、油卡業務、運費線上支付業務等貨運互聯網增值市場,2016年,正式進軍“無車承運”場景,推出云馬物流。希望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實現渠道扁平化,縮短利益鏈,能夠讓貨主少花錢,司機多賺錢。但是,這一行動招致了線下“信息部”為代表的貨運從業人員抵制,“卸磨殺驢”、“殺雞取卵”的評價不絕于耳。由于阻力太大,最終,云馬物流宣布解散。不過,在今年的一些公開采訪中,運滿滿依舊將“無車承運平臺”與信息化車貨匹配平臺并列為公司的遠期戰略目標。希望運滿滿這次能夠找對姿勢,探索到一條既能極大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又能科學合理滿足從業各方利益的解決之道。
從貨車幫和運滿滿的身上,我們能夠真切感受到,從業者只有對傳統產業和互聯網的雙重了解,才能在“互聯網+物流”市場走得更遠,繳納一定的“學費”也是意料之中。筆者建議貨車幫需在ETC之外,繼續探索更多的后市場盈利道路,運滿滿要更快實現管理層多元化,看懂物流,適應行業的游戲規則。借用戴文建的一句話與行業共勉:創業不是短跑,是長跑。但只要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