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社交媒體被各種非洲小朋友“舉牌”送祝福、打廣告的圖片或短視頻刷屏。牌子上的內容,有生日祝福、有修路打樁,也有求婚示愛。視頻中的非洲小朋友只能獲得零食或者幾元錢。(《北京青年報》8月7日))
這則消息剛出現在網上,便有無數網友對這一事件發表不同言論。有人對“小朋友舉牌”的創意之舉表示贊賞,但也有人對視頻背后反映的金錢利益表示唏噓。
不難發現,不少制作“非洲小朋友舉牌”的商家,生意極其火爆,其拍攝的每個視頻所賺取的利潤遠高于給孩子的幾塊零錢。如果以我們當前的物價水平衡量孩子辛苦得到的報酬,幾塊錢顯然是一種欺騙,或者說是一種不公平待遇。但是,如果仔細掂量,在一些非洲地區,如果給孩子一些零食或者幾塊錢零錢,考慮到當地的生活水平,這些報酬可能并非眾人眼中那么“少得可憐”。如果僅僅是幾分鐘的視頻拍攝,僅僅需要孩子幾句簡單的話語,對孩子構成欺騙的說法似乎也過重了些。
當然,無論報酬多少是否得當,商家背后的利益鏈是否正當,外界言論還無法斷定。可以理解的是,利用天真無邪的孩子來打廣告,比任何的廣告形式打得更加響亮。
然而,“非洲小朋友舉牌”的確存在值得注意的問題。第一,此類廣告是否涉及到侵犯人權的問題。年幼的孩子內心尚未成熟,對于外界的廣告內容更是不甚了解。廣告內容若是存在虛假信息,對于孩子而言也是一種人權的侵犯。第二,“非黑即白”式的將孩子納入廣告的范疇,這與“消費孩子”能否區分開來目前無法斷定,涉及到的倫理道德的問題也實在是令人困惑。第三,拍攝廣告前是否征求孩子家長或其他監護人的意見,這些問題都是判定一個廣告是否合理合法的必要因素。
回到廣告本身,除了以帶有天真般笑容的孩子作為代言人,也結合了當前“走出去”的社會背景,這的確是一個吸引人眼球的廣告。無論是黑種人、白種人、黃種人,都值得被尊重,也要尊重別人。如果拿孩子當作取笑的來源,這種所謂的廣告“創新”的確不值得提倡。
王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