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嘉鄉“15元公務接待餐”的臺前幕后
海都閩南網訊 四川省仁壽縣珠嘉鄉“15元公務接待餐制度”低調運行6年后,因媒體報道而走入公眾視線,“一炮而紅”。
11月21日下午,本刊記者提出給珠嘉鄉黨委書記彭安全拍張照。彭猶豫了一會兒,不情愿地將煙摁滅,勉強配合,并坦承自己承受著“得罪朋友、得罪同事”的壓力……
為什么不可能“復辟”?
2005年5月,珠嘉、三溪兩鄉合并為新的珠嘉鄉,彭安全出任鄉黨委書記。上任沒多久,他就“頭疼得睡不著”。
當時,鄉政府債務達600多萬元,部分鄉干部的下鄉補助、差旅費等,以及鄉政府借款利息均未能兌現,鄉干部和群眾的反映非常強烈。
珠嘉鄉是純農業鄉,所有經費來自財政撥款。為清償債務,鄉上只能打緊開支過日子。2005年7月1日,在彭安全的力挺下,“15元公務接待餐制度”正式實施。
這個制度規定,來人來客,一律在鄉政府食堂就餐;領導不論官職大小,每人每頓標準僅15元。(最初定標為每人8元,因物價上漲,2008年、2011年先后提至10元、15元。)
“老實說,這是沒得辦法的辦法,不然誰干這些得罪人的事嘛。”彭安全不諱言這個倒逼出來的制度在推行之初阻力不小,在內部亦有爭議。
一名鄉干部告訴記者,上級來了人,鄉領導要推進工作,爭取支持,難免擔心如此低的接待標準會引發上級不快。還有人手握一定數額的“簽單權”,用公款招待三朋四友的情況也發生過。現在無異于取消了他們的“隱權力”。不過,普通鄉干部是支持的,因為,“公款吃喝,也是在吃我們的血汗錢”。
如何把制度貫徹下去?彭安全的辦法是領導帶頭。“要說參加公務接待,肯定是書記鄉長最多。只要我們帶頭堅持執行,慢慢地,大家就接受了,習慣了。”
為了最大限度地省錢,鄉上規定陪餐人員只能是相關部門的一名領導,就餐地點就在鄉政府食堂。食堂只有1名炊事員,月薪500元。
小小的食堂,也存在一套監督制約機制。一方面,炊事員將每一次接待對象的職務、人數、開支經費等登記在冊,由負責接待的干部簽字生效,并將賬目表貼在機關門口方便監督。另一方面,則是鄉上不定期開會,就伙食標準、接待水平等征求鄉干部意見,對食堂的工作進行評價。
就這樣,“15元公務接待餐”推行了6年。讓彭安全欣慰的是,多位上級領導肯定了這項制度。制度施行后接待的第一位縣領導余國民,主動提出在鄉食堂就餐,對食堂的“家常味”情有獨鐘。新任仁壽縣縣委書記的冉登祥,在今年11月5日召開的縣黨代會上號召干部向珠嘉鄉學習,接待一律進食堂。
制度的成效顯而易見。去年鄉上的公務接待費僅10萬余元,其中在食堂產生的費用5.5萬多元。僅公務接待費一項,每年就能節省30多萬元。2005年至今,珠嘉鄉還連本帶息償還債務近500萬元。
很多人還有疑問:“15元公務接待餐制度”系彭安全強勢推動,將來會“人走政息”嗎?
“不可能‘復辟’。”彭安全說。他分析道:“實行了那么多年,現在大家都認可了,今后無論誰來負責,都得遵守。不然群眾不答應,社會上也有反響。”
為什么項目不請自來?
多名鄉干部認為,“15元公務接待餐”并未影響珠嘉的發展。相反,還成了鄉上一張嶄新的名片。
一名來鄉投資的商人告訴記者:“這頓普通的工作餐,讓我感到了鄉干部的務實。來這里投資很放心、很踏實。”
項目的不請自來也是力證。自2007年起,每年都有農業項目在珠嘉實施,今年更有3個項目同時落地。
珠嘉鄉發展農業的條件十分優越:水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離縣城僅5公里;農業結構合理……不過,當地干部表示,這幾年珠嘉的項目之所以絡繹不絕,除了先天條件好,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良性的實施模式。
彭安全介紹,每引進一個項目,鄉上都要大力宣傳,全鄉開戶代會、以村社干部為對象開骨干會,組織群眾“出資出勞”。項目實施中,開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會,看實施方是否按要求操作;同時解決群眾反映的具體問題。最終的結果,是群眾滿意,上級部門也認可,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項目不請自來了。
他坦承,很多項目都是上級統一安排的,集中在珠嘉,有便于打造亮點的考慮。鄉上的頭等大事,就是將項目一點點地落實。還要通過各種渠道使領導重視,讓他們放心地將項目放到珠嘉。此外,搞好與主管部門的銜接和協調也很重要。“一旦銜接不好,珠嘉損失不起。”彭安全說。
按規定,凡是引進項目,上級會劃撥工作經費給實施鄉鎮,用于考核、來人接待、完善資料等。珠嘉鄉也打起了這筆錢的主意。“我們在確保工作質量的同時,還可以省下一部分經費,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償還債務等。” 一名鄉領導告訴記者。
為什么是彭安全?
觀察人士認為,珠嘉鄉的可貴在于堅持。現在很多鄉鎮都建了伙食團,制度是有的,但執行起來往往大打折扣。“15元公務接待餐”能夠堅持6年不走樣,彭安全功不可沒。
談及這些,這名擔任正科級領導職務長達22年的書記卻頗不淡定,多次抱怨“本不愿接受采訪,不想拿去炒作”。事實上,網絡上的一些言論,已給他帶來了壓力。另一方面,珠嘉鄉此舉尚屬孤例,現實中,彭亦有“得罪朋友,得罪同事”的擔憂。
不過,他仍對記者表示:“社會上怎么說,別人怎么看,我都無關緊要,真的假的我自己心中有數。”他說自己有兩點,“一般情況下不找領導匯報工作,做到問心無愧足矣”、“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人能干到今天,已經很滿足了”。
上世紀80年代,時為鄉村代課教師的彭安全進入鄉鎮機關,由一名基層干部成長為鄉長、鄉黨委書記。有同事說,他的三大特點一直沒變。一是講原則,二是“摳”,三是實在。
一名在機關工作多年的人士稱,有一次,珠嘉鄉有人受到計劃生育方面的處罰,此人有親戚在外地擔任領導職務,通過關系向彭安全求情,彭仍然頂住壓力,按規定辦理了此事。
彭安全的“摳”甚至“傳染”給了珠嘉鄉的其他干部。上述鄉領導告訴記者:“我們到縣上部門去協調項目,由他們接待,我們不花錢;他們下來,到飯點了就在食堂吃。”
了解彭安全的人認為,實在,崇尚實干,是他最突出的標簽,這反映在其語言和行事風格中。
“大餐廳的飯,不就是吃個排場?根本吃不飽!我們的伙食團才是實實在在的。”采訪中,彭安全對記者感慨。
今年仁壽縣黨代會和縣人大、政協會議剛閉幕,彭安全就給鄉里年輕干部和大學生村官出了道調研題:《學習貫徹“三代會”精神,珠嘉怎么辦?》。
一名大學生村官稱:“要寫出文章,還要在全鄉大會上發言,來虛的可不行,我在會上一念,臺下都是經驗豐富的前輩,大家一聽就知道提的措施是不是實在,還得花時間搞調研,找準珠嘉存在的問題。”
據彭安全觀察,現在少數年輕干部理論水平相當高,但仍需實踐的磨煉。他說這正是他出這道題的初衷。因為,“珠嘉的未來就看他們70后、80后的了”。
截至記者發稿時,關于“15元公務接待餐”的討論方興未艾。有專家認為,它之所以引人關注,很大程度上在于公款吃喝之風屢禁不絕。盡管珠嘉此舉有“債務倒逼”的背景,但畢竟表明了只要痛下決心,公款吃喝之風是可以得到治理的。
“當下珠嘉鄉的做法,更大的意義在于給我們提了個醒。”這名專家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