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翼的夢想
36歲的聞秀死了,把42歲的大魏留在這個世界上。
這個在親戚們看來原本“長得挺帥”的男人,像是突然老了。如今,身高1.8米的大魏背有些沉,走起路來很慢,臉上常常帶著種飲酒后的紅色。沒有人照顧他的飲食起居,他連續幾天穿著皺巴巴的深藍色西裝和條紋襯衫,肩頭積了層白花花的頭屑。
早在1997年,也就是他和鄰村姑娘聞秀結婚的第二年,他們就放棄了湖南臨湘老家4畝多的稻田,來到武漢。經親戚介紹,兩人在一所大學的一棟教學樓里安頓下來,大魏成了夜班值班員,聞秀則是清潔工。
他們現在的“家”,也安在這棟五層教學樓里。
那其實根本算不上是一個家,只是藏在值班室里屋的一間配電房。這個8平方米的小空間,每月需交100多元租金,沒有廁所和廚房。窗外是一個小山坡,陽光很難照進這個房間。
這對夫婦和他們15歲的女兒已經在這里整整生活了8年。在他們搬到小屋一年后,兒子也降生了。
支架已經斑駁褪色的高低床占掉了小屋的很大一部分,大魏和聞秀睡在下鋪,兒子和一只奶油色的毛絨玩具熊睡在上鋪。今年,女兒考上了一所寄宿高中,周末回來的時候,還得在地上支起“臨時鋪”。
這是一間小到兩個人站在里面打轉也困難的屋子。因此,家具的尺寸也是最小的。一張桔紅色的小餐桌,只有60厘米高,兩張小木凳也只有磚頭大小。
但那位巧手的女主人一直努力想使這個局促的屋子變得更體面一點。同事送的舊床單,被她仔細地洗好,鋪在下鋪。洗衣粉則裝進了一支冰紅茶飲料瓶。她用了兩天時間,勾出一個花朵型的坐墊,鋪在小木凳上。不過,這個特別的小木凳是兒子的專屬。
有時,大魏會開玩笑似地搶著坐在上面,然后,白凈的小男孩會使勁將他推開,“爸爸,坐別的地方。”
當然,他們還有些必要的家電——一臺只能收看湖北經視頻道的電視機、一個只放了碗剩米飯的冰箱,以及一臺從離校畢業生那兒買回來的二手電腦。
經過學校的允許后,大魏在一樓的樓梯角搭建了一個小廚房。那里只有1.5米高,只要有人走近,門口就會飛起成百只嗡嗡叫的蚊子。廚房太矮了,大魏走不進去,身高1.56米的聞秀,也只能在里面弓著腰用電磁爐炒菜。
每天清晨5點鐘,聞秀就要穿上黃褐色的工作服,開始清掃這座五層教學樓,然后把粗心的學生們落下的U盤、雨傘或眼鏡盒交給白班值班人員。大魏的工作則是從每個夜晚開始,等待這棟樓里最后一盞燈熄滅,小心地鎖上大門。第二天一早,他再打開大門,迎接學生。
大魏上過初中,聞秀只讀了小學。在村子里時,大魏會插秧,也會親手制作木柜。可是在這座省會大城市里,他們所能用來賺錢的,大多是力氣。聞秀在校外做小時工,獲得每小時8元錢的報酬。大魏則總是幫人搬家,“力氣活,打點臨時工”。
每個月,兩人各自有900元的工資。他們給7歲的兒子每天訂了一瓶牛奶,但為了省錢,兩人很少買肉。
當瘦高的大魏回憶起妻子的菜籃時,那里面幾乎都是冬瓜、白菜或蘿卜。女兒回憶起媽媽炒得最好的菜,則是一盤醋溜土豆絲。
在教學樓上白班的葉師傅還記得,早上,她常常看見聞秀端著一個碗追著兒子跑。白水面條,是這個家庭的早飯,有時會單獨給兒子臥個雞蛋,“可沒滋味,小孩子當然不愛吃”。
在周圍的同事看來,他們努力把辛苦賺來的每一元錢都攢著,活得不易。一開始,這個城市中最不起眼的小家庭也沒有打算告訴旁人,他們究竟為什么情愿過著如此窘迫的生活。
很長時間后,這對夫婦守護著的那個小心翼翼的夢想才為人所知。
但即便在貧苦的等待中,大魏還是覺得,比起湖南老家,城市讓人“賺得多一點,更高興一點”。
特別是當存折上的數字一年年往上漲的時候,這樣的日子就更讓人看到希望。
總得有個家
大魏和聞秀的“秘密”,是被一個工友發現的。最近幾個月,這對平常不怎么與人交往的夫婦總是趁著休息時間往外跑,對話里也經常提到“貸款”和“房子”。
“要買房子了?”工友問。
“對。”大魏點點頭。
“是買二手房嗎?”工友又問。
“不,是新房!”大魏瀟灑地將一只手插進褲子口袋,高興地笑起來。
如今,大魏已經回憶不清,他們最初是從何時開始盼望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這種美好的愿望,在這座城市里當然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一座又一座新樓正在拔地而起。公交車上、老舊樓房的天臺、街邊的燈箱、購物商場的LED大屏幕,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能看到房地產廣告。
在當地的都市報上,有的地產廣告占據了半個版面,畫面里是一片幽靜的小區和開著粉色花朵的櫻樹,名曰“享受生態半島生活”。不過,武漢市郊和周邊地區的房產廣告,大多只能在報紙上占據一個麻將牌大小的位置。
新聞里,人們也能輕而易舉地發現與房地產有關的信息。看看吧,僅僅在國慶節的7天,武漢就賣出去了1200套商品住房,有記者分析,“武漢樓市雖一再降溫,但并未進入冰凍期”,至少,“比北京、廣州、上海等城市略顯暖和”。
在街邊的房地產中介店面,只要有人在櫥窗前停留片刻,就會有經紀人殷勤地從屋里走出,遞上一張名片,然后請這個潛在的客戶進屋坐坐,并用一次性紙杯奉上飲水——實際上,中國大部分一、二線城市里的中介公司,都是這般場景。
但大魏和聞秀并不是通過這樣的中介挑到房子的,他們甚至不太敢走進這些店面。根據武漢市房管局最新發布的信息,這個城市9月份的商品住房成交價為6450.5元/平方米。在7個中心城區里,武昌區成交均價為11323元/平方米。這里一平方米的價錢,幾乎夠這個家庭整整攢上一年。
但是,如果到了北京,武昌區那筆“嚇人”的均價可能只能買到五六環外的房子。一項統計數據顯示,9月的前20天,北京大戶型均價達29808元/平方米,此前幾個月還一直穩定在3萬元/平方米以上。
“幾萬塊?”大魏的一個親戚震驚地張大了嘴,“天哪,北京人這么有錢!”
他并不知道,在那座他從未去過的城市里,也有很多很多人在為一套房子掙扎。有人在博客里感嘆:“俺們全家即使不吃不喝再奮斗兩輩子,在北京也買不起一套住房了。”還有人在騎車經過一個別墅區時,按照自己眼下的工資計算了一下,“如果從清朝開始努力工作,把錢都攢下來,我就買得起豪宅了。”
相比之下,大魏和聞秀的夢想要現實很多。他們過去曾在位于武漢市郊的江夏和關山看過房子,但5000~8000元/平方米的“高價”讓他們“很快放棄了”。
直到2008年的夏天,一個穿著黑西裝的年輕人在街邊攔住了這對夫婦。他熱情地遞過一張傳單:“看看吧,特別好的房子!”
年輕人向大魏和聞秀描述了一個美妙的圖景:一片以白色建筑為主體的現代化小區,煤氣、水表、電表、網線樣樣俱全,距離菜市場、醫院和一所學校只有幾分鐘路程。當然,那里已經不屬于武漢,而是屬于毗鄰的鄂州市。不過,“過了界碑,走幾百米就到”。更何況,“2011年就要通地鐵啦!”
可是,吸引夫妻倆的并不是這些,而是那里低廉的價格。每平方米的單價只有1600多元,這意味著,只需要幾萬元的首付,他們就能買到一套屬于自己的大房子。更何況,15歲的女兒從小在武漢長大,如果在這里買房,女兒就能夠獲得一個戶口,順理成章地在湖北參加高考。
當大魏回憶起買房的過程時,他并不記得自己和妻子當初經歷過什么猶豫。接到廣告宣傳單幾個月后,他們去上面寫明的地點看了看,然后“很快就定下來了”。
他們選擇了一套110平方米的三居室,總價18萬元左右,這需要他們交出4萬元的首付,幾乎是他們在武漢生活多年的所有積蓄。不過,這總歸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去年12月里交首付的那天,他們專程帶著兩個孩子到未來的新家轉了轉。
可如今,當女兒被問起新房怎么樣的時候,這個長頭發的女孩只是垂下了頭,用很小的聲音回答:“還好吧。”
對于那套新房來說,這或許是個十分恰當的評價。那里距離他們工作的大學路程是37.8公里,當汽車駛過武漢寬闊的柏油路后,就將進入漫長的土路,與拖拉機、農用貨車和自行車一路同行。任何一輛大車經過,都會在身后揚起嗆人的黃土。
小區的大門上貼著“歡度春節”4個大字,但紅色早已褪成了褐色。盡管房子建好不足3年,但白色的墻壁已經布滿黃色的水漬。除了一些小灌木和草坪,這里再也沒什么綠化了。一些房門外用藍色的粉筆簡單地寫上了“已售”。大魏的新家是毛坯房,從窗戶望出去,就是那條塵土飛揚的馬路。
一個從河南來到武漢打工的出租車司機看了看這里,吃驚極了,“誰會住在這種鬼地方!”幾年前,他用盡全部積蓄在武漢買了一套5000元/平方米的房子,“好多錢,造業啊(注:武漢話,可憐的意思)。但總得有個地方躺,總得有個家啊。”司機心疼地撇著嘴說。
可對于大魏來說,“就是覺得便宜,沒管什么好不好看的”。他直直地望著前方回憶這一切,臉上幾乎一點表情也沒有。
“高興,當時很高興。”他慢慢地點點頭。為了這套“便宜”的房子,這個家庭傾盡了所有。在付完4萬元的首付款后,夫婦倆的存款只剩下了一個月的工資。那天晚上,飯桌上沒有加菜,“我們只能說說笑笑慶祝了”。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