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岳陽汨羅對境內河道采砂進行規范。2008年以來,汨羅境內湘江、沅江、汨羅江的砂石開采權相繼被拍賣,給政府帶來超過5億的財政收入。政府稱此舉“實現了政府財政收益最大化,且基本肅清無序開采”。
但汨羅砂石辦最近的調查顯示,天價摘標后,采砂公司存在超馬力、超船只開采等違反合同的現象,原因是“產能不足造成虧損”。
今年年底,采砂權首次出讓即將到期,新一輪的招拍掛工作將再次啟動。如何兼顧采砂公司效益、生態保護與政府財政收入,是擺在當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A 天價拍賣
2008年,汨羅市政府決定改革采砂權招拍掛方式,首先對湘江汨羅段的采砂權實施拍賣。
為此,政府耗資百萬邀請權威機構,對該河段26.7公里水域的砂石儲量做了探測,探明儲量4.2億噸。當時,砂石價格約10元/噸。
看到政府出具的儲量報告后,陳茂良決定“下水試試”。他和數位親戚、朋友組建了長江砂石公司。
陳茂良原是販賣生豬的商人,打拼20年,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千萬富翁”。
當年12月15日,拍賣會舉行,起拍價是8500萬。
長江砂石公司等5家公司參與了競拍,“舉牌一次加價50萬。”
陳茂良代表公司共舉牌47次。最終,長江砂石公司以首年1.09億的價格摘標,合同期3年,價款逐年遞增12%。
而之前,該河段每年上繳政府才1298萬元,臨近縣市湘江采砂權價格也只在千萬左右。
很快,這次拍賣就在整個洞庭湖區域引發了震動,有業內人士驚呼“天價”。
“縱向對比,價格上漲了近8倍,橫向對比,岳陽縣轄區內砂石資源5年的出讓總價,只有汨羅市一年總價款的一半。”
這場拍賣會,后來被譽為“三湘第一槌”,并被列入新中國成立以來汨羅十大事件。
備受鼓舞的汨羅市政府,接著又對汨羅江和沅江的采砂權進行了拍賣。
2009年5月,汨羅江27.67公里水域,被劃為15個標段拍賣,共招標580萬。2010年4月,沅江汨羅段9.7公里水域的采砂權,被汨沅砂石公司以首年8000萬元競得,價款同樣按每年12%遞增。
在此之前,兩條江的采砂,每年帶給政府的收入分別為100余萬和25萬。
而三江采砂權拍賣所得,總計超過5億。去年,此項收入占汨羅全市可用財力的40%還多。
“拍賣所得的收入,為汨羅市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汨羅市砂石辦主任柳才平說,這使得近年汨羅城區的發展特別迅速,新建、拓寬了“城西、建設”等多條道路。
B 砂石利潤
砂石開采權拍出了天價,這與開拍之初的熱鬧場景相比,也并不讓人意外。
2008年10月15日,汨羅市政府在全國7家媒體發布湘江汨羅段采砂權招標公告。之后的一個月里,來自全國各地的26家企業齊聚汨羅,參與競標。競標企業需5000萬保證金和4000萬財產做擔保。
砂石開采權的拍賣,何以引得如此多企業競相追逐?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洞庭湖及其支流砂石資源充沛,2006年開始被大規模開采。主要原因是:城市、交通建設加速,需砂量劇增;鄱陽湖分季、分區域禁采,導致砂資源緊缺。
位于洞庭湖區域的汨羅,砂石的平均價格在2000年時,每噸僅2元,2005年微增至3元,2011年已達13元。
小小的黃砂里,到底有多少利潤?
陳茂良說,2008年,他的親戚在湘江淘砂,“一條采砂船共有22名股東,當年分配利潤,每個股東凈賺50萬。也就是說一艘采砂船,一年純利潤為1100萬。”
一位前采砂船主介紹,一艘功率為1000馬力的采砂船,一小時采砂約1000噸,按照每天采砂10小時計算,一天1萬噸,每噸按照10元計算,一天可獲銷售收入10萬元,扣除油料、工資、損耗等,一天利潤仍相當豐厚,保守折算,一艘這樣的采砂船年利潤在千萬元以上。
驚人的利潤,還可以通過砂石行業運營中的一個環節透射出來。記者調查發現,僅僅只作為采砂船和砂場的中間商,一艘核載500噸左右的“自卸舶”(即運砂船),每年可以凈賺80萬。
砂石的高利潤,也體現在對砂石資源的爭奪上。
2008年7月24日,在湘江汨羅段,曾有人為爭奪砂石動用槍支,結果兩人受傷,這便是當地轟動一時的“7·24事件”。
而想起2008年的那場拍賣,陳茂良的說法是,“至今心有余悸。”
陳茂良說,開拍之初,他做了個“大膽的猜測”,估計起拍價在5000萬,而實際達到了8500萬。
他雖然有些吃驚,但是看中砂石的利潤,最后代表公司舉牌1.09億,中標湘江汨羅段采砂權。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