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先天性巨結腸診斷依據:
(1)生后排便困難,腹脹且進行性加重
(2)腹脹明顯,張力高,叩呈鼓音,肛門指檢退指有大量稀水便及氣體排出。
(3)腹三位片示:部分腸管連續充氣且擴張,周邊腹部可見連續充氣明顯擴張腸管,考慮為結腸影,中上腹可見較多氣液平面呈階梯狀分布,骶前未見明顯氣體影。
(4)鋇灌腸檢查提示:直腸乙狀結腸較細,降結腸中段至橫結腸擴張。
(5)保留肛管可排出黃綠色稀便及氣體,回流洗腸有效。
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胎糞性腸梗阻,但即使是胎糞性腸梗阻,根據當時的情況也是應該做手術的。
四:外院診斷
廣州市兒童醫院門診醫生診斷:“先天性巨結腸未除外”;處置措施也是針對先天性巨結腸的。患兒到廣州前在我院經洗腸、保留肛管等治療,病情有所緩解。我院的檢查對廣州兒童醫院門診診斷應該是有參考作用的。
五、“拍X光片”的必要性:
胸腹平片及鋇灌腸均是必需的檢查,符合診療規范。
六、應用抗菌藥物的指征:
(1)外院和本院胸片提示肺部炎癥。
(2)小腸結腸炎(腹脹、血便、便常規可見白細胞)。
2011年9月6日,我院組織醫學專家小組討論,討論結論:我院對患者進行的檢查合理,診斷正確,療措施符合診療常規。不同意患方提出十萬賠償要求,不予賠償。
深圳市兒童醫院二〇一一年九月七日
相關鏈接:小兒外科權威著作對先天性巨結腸的相關論述摘要:施誠仁主編《新生兒外科學》(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575頁: ——總之,先天性巨結腸在出生后為一種不完全性、低位、急性和亞急性腸梗阻,一般在灌腸后好轉。小兒可有自動少量排便但多在幾天后又出現嚴重便秘,少數病例經過新生兒初幾天腸梗阻期后,可有幾周甚至幾個月的緩解期。 ——對合并有小腸結腸炎的巨結腸或全身條件較差的患兒應先作結腸造口術。有些作者認為新生兒巨結腸早期作結腸造口,待1歲左右再實行根治術。
中華醫學會編《臨床診療指南小兒外科學分冊》(人民衛生出版社),21頁: ——新生兒或小嬰兒一般情況差,腸梗阻癥狀嚴重,合并小腸結腸炎或其它嚴重先天性畸形者,宜先行腸造瘺,待一般情況改善后行根治術。
James A. 主編:《小兒外科原則》(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618頁: ——對病情不穩定的兒童,結腸造口是安全的治療手段,。病情穩定有輕微小腸結腸炎病史的兒童經過一段時間的清潔灌腸后,可以行根治性拖出式手術。長段型小嬰兒可不需灌腸而需緊急行結腸造口術。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