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安市洪梅鎮洪溪村尖坪山古樹山茶油基地迎來采收季,標準化改造后的榨油坊內機器轟鳴,金黃透亮的茶油汩汩流淌。這場始于山間的“金色產業”,不僅讓古茶油煥發新生,更通過“一品一碼”認證、產業鏈延伸、村集體增收等取得實效,助力洪溪村鄉村振興。
“今年的茶油品質特別好,你看這顏色,透亮得很!”在洪溪村山茶油加工坊內,工作人員將剛壓榨出的茶油裝瓶,鐵桶中泛起的油花帶著淡淡的堅果香。車間內,兩臺嶄新的螺旋式榨油機高速運轉,經過篩選、蒸炒、壓榨、過濾的茶油籽,在機械臂的傳送下完成蛻變,每小時便能產出25公斤成品油。
“以前,兩個人一天最多能榨40公斤成品油。”負責操控設備的村民黃建國指著墻上的標準化生產流程圖介紹,“現在不一樣了,清洗、烘干、壓榨全流程可控,出油率從23%提到28%,一天能裝瓶150公斤。”
據統計,今年該茶油基地采收茶油籽12噸,較去年增長近70%,這背后是2023年新投產的200畝油茶林進入盛產期,加上補種的100畝新苗,全村油茶基地總面積已達800多畝,漫山遍野的油茶樹成為村民眼中的“綠色銀行”。
“這瓶油掃碼就能看到產地、加工日期,消費者吃得放心,我們賣得也安心!”在加工坊的質檢臺前,村黨支部書記黃寶川拿起一瓶貼有“一品一碼”標簽的山茶油說。今年,在南安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指導下,洪溪村投入20萬元對榨油坊進行標準化改造,從原料儲存到生產流程均實現規范化管理,這一改變讓山茶油成功拿下“泉州市一村一品專業村”稱號,并通過線上平臺打開銷路。
“標準化不僅是提質,更是增值。”黃寶川說,改造前茶油年產量不足1.5噸,今年預計達2.5噸,按每公斤160元的市場價計算,產值可達40萬元。更令人期待的是,正在建設的鄉村振興樓,封頂后,一樓將建設茶油展廳、直播間和研學基地,“未來游客可以親手體驗榨油,學生能來研學,直播間里還能把茶油賣到全國各地!”
“這里要做茶油皂、洗發膏,全是傳統工藝零添加,既能減少污水排放,又能讓茶油的價值翻3倍!”黃寶川介紹,目前村里已研發出茶油手工皂樣品,以茶油為核心原料,搭配蜂蜜、艾草等天然成分,預計明年投產后年產值可增加15萬元。
產業興旺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65歲的村民洪阿珠正在基地修剪茶樹枝,她笑著說:“在這里干活每天80元,一年能賺近萬元。”
據統計,今年洪溪村山茶油產業帶動20余戶農戶就業,村集體經濟增收4萬元,總產值達45萬元。下一步,這里將打造千畝古山茶油基地,再引進冷榨設備,讓“尖坪山”牌茶油走向更大市場。
(記者 黃俊濤 通訊員 尤俊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