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近年來,南安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創新實施和美鄉村三年行動,著眼示范創建、產業共富、機制創新,全力打造具有南安特色、閩南風貌的美麗宜居幸福家園,在推動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百姓富裕富足等方面奮發作為、行穩致遠。
千畝稻田風動浪涌、休閑漫道沿溪蜿蜒伸展、紅磚古大厝煥發新生、偏僻小山村變身打卡勝地……漫步南安市官橋鎮,一步一景,耕耘成詩。

官橋鎮九十九溪后溪田園漫道
作為南安南部工業、農業重鎮,今年來,官橋鎮持續深化“工貿五帶·樞紐官橋”發展模式,全域謀劃鄉村振興新格局,為全市爭創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貢獻堅實力量。
全域謀劃擘畫鄉村振興新藍圖
保障糧食安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
金秋時節,官橋鎮成竹村宛如被大自然精心繪制的畫卷。千畝稻田在秋風中翻涌起層層綠色浪濤,每一株稻穗都低垂著,仿佛在訴說豐收的喜悅。田埂間,“北大荒創業農場·官橋鎮高標準農田千畝方示范點”的標牌在陽光下閃耀,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動見證。
誰能想到,這片千畝良田曾是零散破碎的小塊田地。官橋鎮副鎮長林志東目光灼灼地望向這片土地,“再過一個多月,這里將迎來大面積收割,交出一份鄉村振興的亮眼答卷。”
長期以來,耕地碎片化一直是官橋鎮農業發展的難題。小塊土地限制了大型農機的使用,導致耕種效率低下,產量不佳。
2022年,泉州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全面展開,官橋鎮憑借資源優勢入列首批試點名單。以此為契機,官橋鎮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千畝方項目,整合5500畝零散耕地,通過土地平整、灌溉排水設施建設及機耕路修建等措施,將小田改造成現代化大田,為規模化、機械化種植創造了條件。
今年年初,官橋鎮創新合作模式,引進北大荒創業農場,按照北大荒標準進行農田改造升級,探索“政府搭橋、專業種植、農企營銷、農民受益”運營模式,通過采用秸稈全量還田、葉齡診斷綠色植保、精量旱直播等先進技術,不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還使早稻糧食產能增長10%-15%,為農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以前地小塊散,大型農機進不來,耕種全靠人工,辛苦又低產。”成竹村黨委書記曾泉成感慨道,“現在土地整合了,耕種方便,還能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產量和農民收入都大幅提高了。”
不止成竹村,近年來,官橋鎮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高位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7050畝,推進3個共計5500畝“連片整治·千畝良田”項目。目前,總投資1646萬元的第一個千畝方土地已逐漸盤活,第二個、第三個千畝方建設工作也在穩步推進。
“預計到明年,5500畝千畝方將全部完成整合。”林志東介紹,在水稻種植方面,官橋鎮目前已劃出試驗田,探索“國企+政府+科研機構+行業頭部企業”合作運營模式,鏈接育種、種植、加工、銷售等資源,由福建省農科院全程參與育種試驗,北大荒創業農場進行專業種植,福建省內糧食加工龍頭企業金穗米業進行收購,建立從“一粒種子”到“一碗米飯”的水稻種植生產鏈條。屆時,這里不僅將產出更多糧食,還將帶動糧食深加工、冷鏈物流轉運、田園研學體驗等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產業與發展的多重升級效益。(記者 莊樹鴻 李想 通訊員 林新強 陳琳楨 林亞惠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