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南安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了解到,南安市江北水質凈化廠已經火熱開工。作為一座兼具生態屬性的半地下式花園式水質凈化廠,該項目預計2026年11月完工,建成后將為省新片區、美林西片區,以及侖蒼鎮、英都鎮的部分區域提供水質凈化服務,進一步完善片區環境基礎設施。

南安市江北水質凈化廠已經火熱開工。
總處理規模5萬噸/天激活城市“第二水源”
“咚咚咚……”記者來到江北水質凈化廠樁基施工現場,只見數臺樁基設備如鋼鐵巨人般矗立,鉆機長臂有力地叩擊著地面;混凝土攪拌車與土方車往來穿梭,身著安全服的工人各司其職,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
作為南安城區污水處理設施提質增效的關鍵項目,江北水質凈化廠總用地超2.5萬平方米,采用科學的半地下式設計。地下層集中建設水池,地上則配套打造綜合生產車間、綜合處理車間、水務綜合樓,同步鋪設工藝管線、排水管線等配套設施。
該項目以“生態優先、景觀融合、科普賦能”為核心,地上部分將被精心打造為花園式廠區,通過多維度植物配置,實現廠區景觀美學與生態功能的統一。此外,現場還將植入科普元素,把傳統污水處理廠的工業屬性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生態教育窗口,最終建成一座“會呼吸、有故事、可互動”的生態景觀廠區,讓市民近距離了解污水處理過程,傳遞水資源保護理念。
從建設規劃來看,項目兼顧當前需求與未來發展,設計總處理規模為5萬噸/天,分兩期推進。其中,一期設計規模2.5萬噸/天,土建工程則按遠期5萬噸/天的規模一次性建成,既避免重復建設、降低成本,也為后續城市發展預留充足處理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該項目將激活城市“第二水源”,為水生態循環注入新動力。該項目負責人介紹,凈化廠處理后的污水,出水指標將嚴格按照地表水類四類標準執行,尾水將被精準回用至屋頂景觀水池,以及美林河、世界城內溝河等河道作為景觀用水。
據測算,項目啟用后,近期日均回用水量達2.5萬立方米,遠期將提升至3萬立方米/天,年均回用水量相當于5個泉州西湖的總庫容,實現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最大化。
這一項目的推進,不僅為南安城區污水處理能力按下“升級鍵”,更以“處理+回用+生態”的一體化思路,為城市水環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在推進水質凈化廠建設的同時,南安也將污水管網改造作為水生態治理的突破口,城區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管網改造三期工程正在同步推進。
此次,城區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管網改造三期工程圍繞“收污水”“提水質”兩大核心展開。在“收污水”方面,重點補齊城區污水管網短板,完善城中村接污及截污系統,確保污水應收盡收。在“提水質”方面,推進老城區雨污分流改造、排水管網提升改造與病害修復,開展企事業單位及小區雨污分流改造,并對排水管網進行深度排查,從源頭減少污水直排問題。
同時,該工程還有中水回用管道建設工程、城區水系生態補水工程、西溪生態補水工程及智慧水務等配套項目,計劃在美林、溪美、柳城、霞美、省新5個鄉鎮(街道)新建泵站21座,新建改造管網總計150.3公里,全面提升城市污水的收集和處理能力。
據悉,城區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管網改造三期工程于2025年3月開工建設,預計于2027年完工。目前,該工程的15個子項目正在同步進行施工,已累計完成管網建設32.572公里。
記者了解到,南安于2022年啟動市區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管網改造一期工程,于2023年啟動市區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管網改造二期工程。結合現狀管網,南安市區的污水管道長度已達305公里。如今,管網改造二期工程已覆蓋溪美、柳城、美林、霞美等片區,共計新建及改造雨污水管道174公里,新建污水泵站10座,大幅提升了片區污水收集與處理效率。(記者 陳江濤 黃奕群 通訊員 鄭德原 雷惠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