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7年8月7號21時25分,《戰狼2》耗時265.5小時成功登頂,超越《美人魚》33.92億元的內地電影票房最高紀錄,成為內地票房總冠軍。
昨天晚上終于去看了期待已久的《戰狼2》,雖然看完之后已經十二點半了,卻一點困意都沒有,一個人慢慢的走回家的路上,腦海中不斷重復著電影中的鏡頭。《電影2》中的打斗場面很精彩,不過我更關注的是一些網友可能沒太關注的小細節,總覺得如果觀眾要是沒注意到這幾個細節的話,那實在是太遺憾了。
細節一:強拆
第一個細節就是冷鋒和戰友送犧牲的戰友的骨灰回家時,剛好遇到犧牲的戰友的家遭遇強拆。按理來說,這種場面一般在電影里是不會呈現的,畢竟太過敏感,很可能會在送審的時候就被斃掉,不過,《戰狼2》中強拆的鏡頭沒并有被斃掉,而且還拍得血淋淋的,讓人覺得壓抑、氣憤,這與《戰狼2》整部影片的“正能量”和“主旋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個軍人為國捐軀,可他的家卻正被強拆,他的家人正被欺辱,這樣的事情是否源自真實無從考證,但是,雖然這種事不具有普遍性,但我相信這樣的故事并非無中生有,這才是讓人覺得可悲的地方。更讓人覺得悲哀的地方就是,當軍人的家被強拆,警察沒有出現,當強拆的黑社會分子拔出手槍指著冷鋒的腦袋的時候,警察沒有出現,當冷鋒和他的戰友將黑社會分子打倒在地的時候,警察出現了……所以,不難判斷,電影中那些強拆的黑社會分子的保護傘就是當地警察。
這么說《戰狼2》好像有抹黑警察的嫌疑,但這樣的事情同樣并非無中生有。無獨有偶,前一陣子爆火的《人民的名義》里也出現了類似的情節,強拆大風廠的拆遷隊長正是分局局長程度的侄子,這種警匪一家親的現象嚴重敗壞了警察在民眾中的形象,但愿,警匪勾結這種事不要再出現了。
電影中,冷鋒為戰友的家人挺身而出,動用“死刑”懲罰了拆遷隊長,并因此離開了部隊,但是,我們假想一下,如果冷鋒晚一天趕到呢?當面對已成廢墟的戰友的家,他會做出怎樣的舉動?沒人敢去想象。文藝作品的作用除了歌頌和贊美,還應該有揭露和批判,但愿《戰狼2》中呈現出的強拆問題,能夠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特別是軍屬的待遇和照顧,更應得到有關方面的重視。
細節二:僑民
第二個細節就是于謙飾演的僑民。坦白說,于謙的演技很討喜,但于謙扮演的角色很不討喜。有種很奇怪的動物叫蝙蝠,獸類開會的時候,它說自己是獸,鳥類開會的時候,它又說自己是鳥,影片中的于謙明顯就是那只蝙蝠。
當然,今天類似影片中于謙那樣的人還有很多,這些人,平日里以“外國人”的身份招搖過市,一旦需要的時候,又忙不迭的說自己是“中國人”,對于這樣的人,我是真心瞧不起的,中國雖大,不應該有這些人的位置。
細節三:中文
影片中的女主角會說中文,但并沒有說明為何會說中文,這是《戰狼2》的一大亮點。以前的影片如果出現外國人講中文的場面,總會忍不住交代一下,例如小時候在中國長大,又或者在中國留過學之類的,但《戰狼2》并沒有,這就對了,既然好萊塢大片從未交代過“外國人”為什么會講英文,中國的影片為何一定要交代“外國人”為什么會講中文呢?
這才是實實在在的文化自信。
細節四:扔槍
影片的最后,冷鋒舉起五星紅旗扔掉手中的槍的鏡頭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槍一般是戰亂的時候用來保護自己的最有效的武器,但是,在危機的時候,一面國旗的震懾力卻遠勝于幾只AK47,因為五星紅旗的背后代表的是整個中國!
影片中叛軍頭領多次提到“不能殺中國人”,甚至多次為此和雇傭軍首領翻臉,正因為叛軍首領很清楚,中國人的背后是中國,殺死任何一個中國人意味著與整個中國為敵,那種后果是叛軍所不能承受的。
“中國人”三個字從未像今天這般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