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號稱30億的保底發行的名義下,《西游伏妖篇》的出品方多達21家,其排片率一度接近40%,在線售票平臺更是為之付出了2017年“票補”的至少三分之一。
也就是說,《悟空傳》、《西游伏妖篇》的光鮮數據背后,是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在支撐,這遠比1920年代中后期的那場資本熱潮更為極致、更為瘋狂。
《西游伏妖篇》的成功會不會是當年《盤絲洞》式的一將功成萬骨枯?按照這個節奏是否會促進中國電影的健康、有序發展?是否會推出更多、更好的高品質西游題材改編影片?答案已經毋庸多言。
無論是《星球大戰》系列還是《哈利波特》系列,國民IP的養成不僅需要完整的世界觀設定、龐大的架構體系、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和膾炙人口的故事情節,更需要完善的文化工業體系支撐和長遠的制作規劃精耕細作。
在這個邏輯上,一國的國民IP,就不只是一國國民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坐標圖,更直接考驗著這個國家電影行業的平均素質和基本水平,是一個行業智慧的結晶,更是一國文化工業皇冠上的明珠。
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西游題材的改編影片可能還會進一步井噴,并將有好萊塢等中國電影之外的強勢力量持續進場,也一定還會受到更多領域的關注和引起更大范圍的爭議。+
在這場資本盛宴中,能不能將以西游題材為代表的中國故事創造成中國的國民IP式系列作品,就是在將來歷史地回望、考量這個時代的核心指標。
張承志在他的《火焰山小考》中曾這樣寫道,:“不管在什么時代,不管中華民族遭遇什么樣的劫難或者波折,孫悟空和《西游記》永遠是中國的屬物,它讓中國人對空間、對風景的想象更加深沉了。”
在中國社會近現代化的歷史轉型進程中,圍繞著《西游記》的相關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事實上已經根深蒂固地根植在一代代中國人的審美、情感、認知結構之中,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具有著不可撼動的重要地位,就連世界領先的我國暗物質探測衛星,都被命名為“悟空”,足見西游題材作品在當代中國文化心理結構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