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排在票房前十位的影片中,只有三部國產片,且均是春節檔影片。在上半年上映的影片中,票房1億元以上國產片數量占國產片總量的20%,而進口片1億元以上影片數量在進口片中占比高達40%。國產片缺乏超高票房的“爆款”,直接影響了國產片總票房的表現。
博納影業副總裁陳慶奕承認,上半年國產片自春節檔后表現的確平凡,少有能得到市場全面認可的作品,進口片在國產片勢弱的情況下占據了很大市場空間。“但說國產片被碾壓,還是有點離譜。目前的情況是,國產片要長遠發展,必須經歷一段陣痛。”他認為,國產片與進口片在同一市場競爭,這樣才能讓國內從業者意識到作品的差距和市場的殘酷,促使中國電影人知恥后勇,激發潛力。“目前數據可能不好看,但絕不能因為這個就唱衰中國電影。當下的中國電影,正在經歷一場壯烈的浴火重生。”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則從國家文化安全的角度考慮,建議政府對單片排片量進行限制。“很多國家都有保護本土電影的政策,法國規定的單片排片率不超過35%,我們可以設定在38%。這也符合《電影產業促進法》保障國產片放映時間的規定。”他直言,國產片質量短時間內不可能達到理想狀態,如果完全靠市場調控,國產片的生存空間極有可能面臨巨大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