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品不是妙手偶得,其中的每一個鏡頭都凝聚著兩位導演的匠心。這些社會真實都在電影中得到巨細靡遺地展現:躲到后方重慶大發國難財的資本家;周旋在公子哥中的交際花;為保全財產,迫不及待地向“重慶客”投懷送抱的偽官姨太太……都與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勞苦大眾構成強烈反差。影片中就有一節,是成為幫傭的素芬站在大樹下,向著張忠良等人聚會的豪宅張望,手中是向主顧討來的剩飯;而宅子里資本家、公子哥、交際花的鶯歌燕舞、猜拳行令之聲透過窗戶依稀可辨;遠處還飄來賣唱祖孫的歌聲:“幾家流落在外頭,幾家夫妻團圓聚”,構成強烈的戲劇沖突。
這是鄭君里第一次做電影導演,他謙虛地將這次執導經歷定位為“向蔡老學藝的過程”,所以他把過程中的感想與體會一一記錄下來。從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在處女作中對戲劇結構、運鏡布景、角色挖掘已有了非常獨到的認識。鄭君里將角色的性格比作金剛鉆———由許多小的三棱面構成。他以何文艷為例,總的調子是圓滑、庸俗,但在不同情境下對不同人表現不同,“對張忠良是妖媚,對牢中的溫經理是放賴,對素芬是傲慢,而遇到素芬投水時又怕事。”在他看來,只有各個面結合在一起,彼此映襯,才能凸顯一個人立體的、鮮活的個性。
就是這樣一部史詩級電影,投資卻不比現在動輒過億元,拍攝經費捉襟見肘,上下兩部輾轉兩家電影公司才勉強完成,整整拍了一年。這期間,劇組能用的,僅有一部單孔攝像機,就連膠片也常常是過期的。物資緊缺的年代,影片中資本家桌上所謂“空運”的道具龍蝦、螃蟹,其實都是發臭的。影片中還有一場,是演員白楊飾演的素芬在暴雨中渾身濕透。由于自來水供應不上,這人工雨是臭水溝抽出來的,其拍攝過程的艱苦可想而知。
而相比于戰后的物資匱乏、經費緊張,更早幾年的抗戰時期,鄭君里就在顛沛輾轉中完成了紀錄片 《民族萬歲》的拍攝。在第八卷的“西北工作日記”部分,讀者會發現黃河、大漠、鹽池、草原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而即使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之下,鄭君里目力所及卻總是詩情畫意。1939年5月28日,他與工作人員傍晚在黃河青銅峽落腳,他在日記中寫道:“月亮像霜一樣皎白,風是迷人的溫柔,黃河水在背后無聲地流閃著,對面的峭壁像是鉛灰色的素描。今晚我是異樣地疲勞,呆視藍天鵝絨一般的天幕……仿佛覺得我仍舊在江南一樣,這是塞外江南之夜。”
在艱險中發現美,于困乏中品出詩意,這正是他一生致力于探索的現實主義題材民族化詩意化的表達方式,這也或許是以他為代表的中國電影奠基人留給后輩的寶貴探索。(黃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