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2點45分,3號廳,《八月》即將放映。在這個85席的影廳里,零零散散坐著十幾位觀眾。銀幕上,微風掃過,一樹沙沙聲。舊式居民樓下騎行的老人,緩慢蹬著三輪。室內,三口之家圍坐用餐,念叨家常瑣碎……上世紀90年代西部小城,國企改制正在進行,時代洪流里普通人物的命運悲歡,在主人公曉雷的眼里徐徐展開。
也許是黑白影像缺乏視覺刺激,也許是散文化的敘事缺乏波瀾,影片過半,一對情侶開始小聲聊天;一位中年女觀眾不耐煩地進進出出;更為尷尬的是,“大媽觀影組”里,響起一陣呼嚕聲,在影片安靜的氛圍下異常清晰……被同伴拍醒后,這位大媽看了一眼銀幕,又緩緩閉上雙眼,倒在椅背上,直到影片結束,才醒過來。
“本來我的期待挺高,看到豆瓣給了7.3分的高分,特來觀摩。”觀眾劉先生嘆了口氣,“說實話沒太看懂,太個性化了,和我想的不一樣。”他一旁的女朋友則直接評價,不喜歡。
中央音樂學院學生白佳歡說,電影音樂用得真好,豎琴配樂和蘇聯歌曲都很棒,“故事我也能接受。”
上映首日,該片票房僅為71.8萬元。
艱難發行
明星不夠,獎項來湊
去年底,愛奇藝影業發行部運營總監葉笑吟接下了《八月》的發行。這位資深發行人做了七年商業片發行,文藝片還是第一次。愛奇藝影業總裁亞寧打來電話,語重心長地叮囑:“《八月》好好發,知道文藝片很難,我們也不下跪了,下跪估計也沒用了。”
“文藝片是最難發行的一種類型,它們帶有導演較強的個人風格,而這些東西可能不是觀眾想看的。”葉笑吟坦言,文藝片發行存在先天缺陷,受眾面太窄,缺乏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