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對電影的審美標準在日漸嚴格,而口碑趨勢形成的過程在急速縮短,產生的影響風暴卻更為廣大,對一部電影好壞的評判在短暫的周期里蓋棺定論。而電影創作者的成長速度,或許并沒有觀眾迅速。
王寶強作為跨界新生導演,《大鬧天竺》中選取了對他而言最保險的幾個元素:西游、喜劇、功夫、公路、殺馬特。這樣并不是不好。
《大鬧天竺》的編劇是《囧途》系列編劇束煥,這為電影中公路喜劇元素保駕護航,而同時脫胎于國民IP“西游記”改編衍生的整體電影情節也是新穎的——現代故事里雜糅著“人在囧途”風味的天竺“取經”之旅,背景鋪陳著印度歌舞片的熱鬧與歡脫,色彩斑斕,核心是“西游IP”+王寶強式喜劇,沿路點綴著殺馬特城鄉結合部惡趣味般的審美情趣,黃渤、陳佩斯等老手錦上添花。
這個故事講好了,或許可以是一部瘋癲嬉鬧的cult片。但是王寶強目前顯然是不足以把控這樣的場面的。
電影公路片的敘事與功夫喜劇元素的交雜,映襯著印度歌舞的熱鬧非凡,像是一碗面目全非的大雜燴。而原本作為核心的西游元素用得有些拙劣,師徒四人尚且為完成現代故事中的角色建立,就在場面混亂中跑完全程,而片尾六小齡童出場增加的一抹奇幻元素更是讓人坐如針氈。
這部電影或許只是王寶強一次自嗨,完成自己一次荒腔走板的導演夢。但觀眾反水的聲音讓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