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深秋初冬,在長汀縣,各個村莊正描繪著秀美的畫卷:四都鎮上蕉村,收獲的靈芝在加工廠內被制成茶包,香氣彌漫;河田鎮南塘村,村道邊是隨處可見的金橘;三洲鎮汀江國家濕地公園,天藍水清,黑天鵝自由嬉戲……
在這些富饒豐碩的鄉村圖景背后,勞模是重要的“執筆人”,他們正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林下生金
近日,走進長汀縣四都鎮上蕉村的靈芝加工廠,機器轟轟作響,新鮮靈芝在熱氣中翻騰。
“這是我們自己加工的靈芝茶,有SC認證!”對上蕉村黨支部書記、省級勞模吳水長來說,靈芝產業就像他親手養大的孩子。
上蕉村村民原以樹木為生計,2012年,天然闊葉林被禁止砍伐,村民便失去了收入來源。“村民們哇哇叫,樹不能砍,咋辦?”吳水長說,他四處奔波,學習林下經濟發展經驗,摸清經濟作物的市場行情,邀請專家實地論證。
然而,面對新產業,村民們都犯怵。吳水長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常常徹夜長談。“他們知道我不會放棄,漸漸地就被說動了。”吳水長說,身為勞模,一定要帶村民共同增收。2015年,上蕉村11名黨員形成合力,成立了長汀縣輝鴻農民專業合作社,把靈芝的種子播撒進上蕉村的樹林。
很快,村里收獲了2000多斤靈芝,并以150元每斤的價格被藥商收購。“藥商把40多萬元現金砸在合作社桌上時,村民沸騰了。”吳水長說,村民們爭先恐后地加入合作社,合作社規模很快壯大。
去年,村里還建設了長汀縣唯一一家靈芝加工廠,靈芝身價由每斤150元漲到500元。
當下,吳水長正在積極調整上蕉村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百香果、淮山、毛竹……不只是靈芝,上蕉村種下了越來越多經濟作物。今年,吳水長更是整合村民的分散林地,創建“共富林場”,種植各類林下經濟作物達2130畝,預計年創收超300萬元。
授人以漁
2021年,省勞動模范、長汀縣綠之夢家庭農場負責人易小貞在河田鎮南塘村建立了“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經過幾年發展,易小貞的工作室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運作模式:開展研學活動、建立高校實踐基地,帶領學生們體驗農事耕作;與林業部門、農業部門合作,在高素質農民培訓班上教授農事技術;舉辦分享會,與群眾交流農事經驗……易小貞及其團隊將鄉村振興經驗分享給了更多需要的人。
當前,工作室有一支10多人的技術骨干團隊,涵蓋農產品種植及加工、農業技術推廣、畜禽養殖、園藝,為當地及周邊的群眾提供幫助。
易小貞說:“舉辦線下的講座、課堂時,關鍵要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動具象的例子。一到案例講解,在場學員的眼睛便亮了。課間休息時,學員們總是把我團團圍住,傾吐鄉村發展難題。”
易小貞還主動走進村民家中,手把手、點對點教學。“我的金銀花一曬就變黃,品相不好,易老師看到后很熱情地教我應該怎么做,從種植、采收到晾曬,每個環節都教得很仔細。”金銀花種植是南塘村的重點產業,今年,村民曾大姐在易小貞的指導下,由“種植小白”成長為村里的“技術骨干”。
不久前,易小貞被聘為河田二中兼職輔導員,已有兩批學生來到南塘村開展農事研學。易小貞說,她要探索出更多有趣又實用的教學方法,為鄉村發展培育人才。
不負青山
勞模們的身影,始終活躍在長汀生態治理工作的第一線。
長汀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范小明回憶起,2000年初到三洲鎮時,什么叫“不毛之地”。彼時,這里種下的楊梅樹成活率不到30%,范小明不甘心:“死一棵樹都是損失,我們得想辦法把這個難關攻克掉。”
他住在三洲鎮,踏遍溝壑做調查,早出晚歸做實驗,經過4年時間的努力,終于總結出“早種、重剪、深栽、套種、覆蓋”的水土流失區楊梅種植方法,種植成活率超過95%,萬畝“火焰山”終成“花果山”。
范小明在2013年獲評省先進工作者后,建立了“范小明勞模工作室”,致力于在長汀的各個鄉鎮、各個系統找尋相關業務骨干,共同開展水土治理工作。
2020年,范小明主動承擔松林改造試點任務,大膽創新突破,他和團隊在全省率先提出了“345”林業發展理念——“3”即打造“三大森林”:健康森林、錦繡森林、共富森林;“4”指打造“三大森林”的四種措施:伐針換闊、擇針套闊、疏針促闊、稀林補闊;“5”為選擇樹種的五大原則:良種化、鄉土化、珍貴化、季相化、多樣化。
工作室既有擅長資源保護的人才,也有森林培育的好手,更有精通產業建設的能人。
范小明說,他和團隊在河田鎮、三洲鎮等地建立了示范基地,帶領當地群眾共同參與生態治理。三洲鎮村民黃勤和黃金養兩兄弟正是在范小明團隊的指導下治理荒山,成了當地的種果大戶,黃金養也獲評了省級勞模。
截至目前,長汀勞模帶動1230戶農戶種植優質稻,助農增收約230萬元;向返鄉青年、農戶提供創業咨詢、項目申報等“一站式”服務2000多次;開展新型高素質農民培訓13期2835人次;吸引117戶農戶加入發展林下經濟,每戶增收約7.5萬元。(記者 徐士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