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潮生催奮進,科創英才逐浪來。
10月26日至28日,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將在泉州晉江拉開帷幕。大賽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福建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泉州市人民政府聯合承辦。
這場全國規模最大、層次最高、覆蓋面最廣的博士后賽事,恰逢中國博士后制度實施40周年,以“博創引領四十載 智匯賦能向未來”為主題,3.6萬名參賽者攜8006個項目參賽,經過層層角逐,1721個項目將在全國總決賽舞臺綻放智慧光芒。
大賽與八閩大地相遇,既是福建科創實力的生動注腳,更是時代賦予福建的機遇。
科創沃土承盛會
大賽擇址福建、落地晉江,絕非偶然。
作為東南沿海對外開放的前沿窗口,福建攜區位之優、產業之基、政策之利,早已備好承接盛會的堅實平臺。這里是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也是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熱土。
獨特的區位優勢更讓福建成為鏈接內外的人才樞紐。此次大賽中,海外境外(“一帶一路”)賽共吸引59個國家和地區1361個項目參賽,較上一屆實現111.66%的跨越式增長,正是福建“融合兩岸、通達世界”的優勢和大賽國際影響力的體現。
“十四五”期間,福建把創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全球最大26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成功下線,全國率先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8英寸碳化硅外延技術并量產,國內首款國產九價宮頸癌疫苗成功上市……一個個亮眼的成果,見證著福建“加快建設科技強省”的堅實步伐。
“向新”勢能持續澎湃的背后,是活力迸發的創新生態。福建出臺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發展20條措施:布局建設的省創新實驗室,對標國家重大科創基地標準;實驗室探索科技任務懸賞、“編制池”等方式,用新型舉國體制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目前,福建重組入列全國重點實驗室13家,省創新實驗室由4家增至8家,集聚高水平科研人員2000多人,轉化成果260多項。
作為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晉江的脫穎而出,源于其“縣域經濟排頭兵”的硬核實力與“愛拼會贏”的創新基因。
1999年,晉江誕生了全國首家縣域博士后工作站——晉江高科技園區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構建起“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多方協同”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有效破解了縣域企業引才難、用才貴的困境,泉州從此開啟了博士后引育和發展之路。現在,泉州3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6家創新實踐基地與紡織鞋服、機械設備、新材料等九大重點產業深度綁定,取得發明專利291項,實現成果轉化經濟效益超10億元。
今年,一場由“企業家+科學家”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探索實踐再次在晉江展開:政府搭臺,科學家帶來前沿技術破解瓶頸,企業家將科研成果快速、直接轉化為生產力,以破解“企業苦尋技術無門、項目對接產業無路、產業轉型升級無方”的結構性困境。
博創賽的重要價值也在于此,它不只是一場競賽,更是破解產業難題的鑰匙。本屆大賽聚集“四個面向”,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高端裝備智造與機器人、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等七大產業賽道,新增人工智能、機器人及節能環保領域參賽項目。大賽的“揭榜領題”賽更是以“企業出題+博士后解題”的模式,聚焦打通企業需求與科研供給的關鍵通道,破解阻礙產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題。
由土生土長的晉江人、福州大學許平凡博士帶領的團隊,就為美佳爽(中國)有限公司揭榜“速滲干爽全生物降解無紡布材料研發”項目并入圍總決賽,為行業提供了一套系統性的綠色解決方案。“科研不再局限于實驗室,真正有了產業價值和社會價值。感謝企業提供產業化平臺,讓我們的研究成果更快地走向市場。”許平凡深有感觸地說。
筑巢引鳳聚英才
人才興則產業興,產業強則城市強。福建始終將博士后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激活創新動能、驅動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
政策為基,以“真金白銀”筑就引才高地。2024年,福建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博士后工作的七條措施》,將省級財政資助總額從不足2000萬元提升至1億元,日常資助標準提升至每年12萬元。對重點領域的優秀博士后,每人每年最高可獲20萬元資助,為期兩年,支持力度顯著增強。
同時,福建對新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給予最高200萬元建站補助,并通過評優激勵機制,持續提升站點科研能力與管理水平,打造更具專業化、系統化的研發環境。
政策引才更需平臺用才。目前,全省已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動站97家、工作站170家、創新實踐基地250家,累計招收博士后5940人,形成了“基礎研究有支撐、應用開發有平臺、成果轉化有渠道”的完整創新生態鏈。
作為對臺交流合作的前沿陣地,福建更以獨特優勢搭建兩岸人才互通橋梁。近年來,福建持續推進“海峽博士后交流資助計劃”,涵蓋引進培養、項目合作、引薦獎勵三大類,累計引進臺灣博士后50人、聯合培養28人,專項投入超3000萬元。同時,福建打造覆蓋科研、生活、服務“一站式”服務體系,為臺灣博士后營造安心科研、穩定發展的良好環境。
“在福建科研,不僅讓我感受到高度重視科技的濃厚氛圍,也為兩岸科技創新注入新動力。”來自閩都創新實驗室的臺灣博士后李俊諭說,實驗室為團隊承擔的氮化鎵材料研發項目撥付了1000多萬元科研經費,有效緩解了團隊儀器采購的資金壓力,“這里不僅有項目攻關的機會,更有助于我們的創新成果在融合背景下扎根生長”。
以辦賽促引才,“東道主”福建誠意滿滿:國賽金、銀、銅獎獲得者享1∶1省級配套獎勵(分別對應10萬元、5萬元、2萬元),金獎得主符合條件可納入“百人計劃”“雛鷹計劃”,獲200萬元支持,進站博士后可直接認定省級優秀博士后,可享受最高40萬元補助及高層次人才待遇。泉州同步發力,落地國賽金、銀、銅及優勝獎項目,屬地分別補助100萬元、50萬元、30萬元,疊加市級科研資助與人才服務。全省各地還為獲獎博士后提供配套獎金、人才認定、租金減免等支持及住房、子女教育等全方位保障。
從政策扶持到平臺搭建,從生活保障到發展賦能,福建正以全方位的服務體系讓博士后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科產融合加速跑
回訪往屆博創賽的獲獎成果,一批聚焦農業、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的獲獎創新成果,正快速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釋放出強勁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在福建農林大學菠蘿種植基地,秦源教授團隊的銅獎項目“菠蘿產業發展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正“落地開花”。團隊成員坦言:“博創賽就像一扇窗,讓我們跳出實驗室的‘一畝三分地’,學會從市場需求出發思考技術方向。”針對花期難控、加工低效等痛點,團隊研發的精準調控技術與智能設備,讓菠蘿產業告別“看天吃飯”。如今,這項技術已覆蓋五省區61.04萬畝果園,為農戶新增產值52.38億元,零散種植園串成甜蜜產業鏈。
在寧德時代研發中心,葉永煌團隊的金獎項目“高能量密度鋰離子動力電池技術”持續發力。“以前我們在高端電池領域總跟著別人走,現在終于‘換道超車’!”他自豪地說。這項技術讓新能源車實現1000千米續航、10年壽命與NP安全標準,打破國外壟斷,已申請30余件專利,深度融入上下游產業鏈,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向“更遠、更安全、更耐用”加速奔跑。
在基層醫療機構里,博迪泰(廈門)生物張睿團隊的銀獎項目“實用型呼吸道病原體核酸快速檢測平臺”成了“快檢利器”。“傳統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要等所有樣品集齊才能啟動,操作復雜、耗時長,基層醫院常常‘等不起’。”張睿結合基層痛點,研發出恒溫擴增檢測試劑盒,實現“隨到隨檢、即檢即出”,大幅降低檢測門檻。
在福建省金龍稀土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一條年產值超15億元的新生產線正滿負荷運轉——這是黃清芳團隊的銅獎項目“無Tb(化學成分‘鋱’)和低Tb稀土永磁材料及其制造工藝”結出的產業碩果。“以前生產高端稀土永磁材料,離不開稀缺的Tb元素,成本高,還受限于人。現在我們的技術能少用甚至不用Tb,既降低了成本,又提升了產品競爭力。”黃清芳介紹,項目落地后,不僅新增百余個崗位,還帶動企業培養出2名碩士研究生,走出“科研—產業—人才”循環路。
放眼八閩大地,各個領域的博士后團隊正以智慧之力,成為福建產業升級的“創新引擎”。
明天,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就要在晉江啟幕。這場智慧與創新的盛會,必將讓更多科研成果在八閩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福建實踐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
記者 趙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