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24日訊 “寶寶3個月,我抱她時,有時會聽到‘嘎嘎’的彈響聲,不知道要不要緊?需要補鈣嗎?”近期,有媽媽因為寶寶關節彈響聲而擔憂。對此,泉州市正骨醫院小兒骨科負責人李炳鉆稱,聽到彈響聲,有些是因為關節腔負壓,有些成人也會有這些情況,只要外表不紅不腫,也不感到疼,不伴有活動障礙,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不用處理,也不用額外補鈣。
而另一種情況則須提防髖關節脫位,髖關節脫位的孩子在臨床中很多見。家長可通過幾個方法簡單識別:抱小孩大小便時,聽到“嗒嗒”響聲,孩子兩條腿不一樣長或大小不一樣,孩子兩側大腿或屁股皮膚紋理不一樣;孩子兩邊屁股不一樣大小;孩子有一條腿力量較小。孩子有一條腿活動較少;孩子步態不穩,容易摔跤,站立和行走較同齡孩子晚;跛行或走路時身體左右搖晃;關節很柔軟。或者將孩子的兩膝關節屈曲,足跟對齊,雙側膝部不一樣高;將孩子的兩條腿屈起來,然后往兩側放,大腿不能貼著床面等。
對于髖關節脫位的孩子,應及時治療。6月齡內可嘗試通過寬尿布、連衣挽具等方式調整。1歲半前可進行小手術,2歲半后則需要進行大手術,最佳治療時機為5歲前。寶寶年齡越小,治療效果越好,年齡越大,手術創傷越大且效果越差。如果不治療,將會導致腿部殘疾,走路瘸腿,長大后腿部不能受力,走路時會感覺酸痛。(本網記者 陳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