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8……加上朋友送的2罐,一個月4罐的話,就是兩個半月的量。”豆豆媽數著家里的存貨,臉上半是欣慰,更多的是愁容。這是她和老公2月底最后一次香港行的斬獲。盡管這些鐵皮罐已經把食品架塞得滿滿當當,但兩個半月后,一歲多的豆豆要去哪里找口糧呢?
2013年3月1日,在醞釀了一個多月后,香港對內地民眾的“限制令”正式實施。限制令規定,離港人士每天可攜帶不超過兩罐總凈重不超過1.8公斤的奶粉,違例者一旦定罪,最高罰款50萬港元及監禁兩年。
這個消息剛傳出時,豆豆媽還和許多人一樣,半信半疑。“沒有這么夸張吧?帶奶粉又不是帶白粉,還監禁?!”但新規施行僅五天,已經有87名港人和內地人被拘,各種媽媽網和論壇上充斥著一片哀鴻之聲。豆豆媽的小區在廣州天河北,不少剛升級父母的鄰居都像她一樣,不定時去香港拖一大箱港版嬰兒奶粉回來。這次新規一出,家里沒來得及存貨的人只能干瞪眼。
“幾個住深圳的朋友倒覺得沒所謂,限制令一出,不用跟水客搶貨了,最多兩夫妻勤快一點,每月跑一趟香港,帶夠一個月的奶粉。但我們要過去一趟就麻煩多了,成本也高了許多。”其實在幾年前剛結婚時,盡管也聽說過安徽阜陽“大頭娃娃”等劣質奶粉事件,但豆豆媽從沒想過嬰兒奶粉會成為未來最頭疼的問題。直到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她和許多父母一樣下定決心,再也不碰國產奶粉。
買洋奶粉的父母,一般都會考慮兩個問題:去哪里買?買哪個國家什么牌子?通常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又取決于第一個問題。“剛準備懷豆豆時,我就開始留意哪里有好的進口奶粉賣。通常來說,像美贊臣、雅培、明治這些國際大牌,高端的進口食品超市,大的百貨里都能找到。”但令她郁悶的是,國內每爆出一次奶業丑聞,或是到了購物高峰期,這些洋品牌就集體漲一次價。一罐900克的某品牌0-6月嬰兒奶粉,她從兩年前看到現在,已經由兩百多元漲到了四百多。
更令人灰心的是,就算是進口奶粉也不是百分百可靠:
2012年3月,港版雅培“心美力”1段奶粉被第三方調查公司CERResearch指為“最差洋奶粉”,聲稱其酪蛋白過高可能引發嬰兒腸道出血、營養不良;
2012年6月,新西蘭的高培奶粉被檢出缺少微量元素硒,會讓嬰兒出現免疫力下降、厭食、發育遲緩、愛出汗等癥狀;
2012年8月,明治、和光堂等四款日本奶粉被曝碘和鋅嚴重不足,可致嬰兒腦損傷,影響發育;
此外,雅培、雀巢、美贊臣等品牌也不止一次傳出發現活蟲或異物的報道,盡管這些品牌事后總是立刻發出聲明,撇清自己跟問題奶粉的關系,但這絲毫沒能減輕豆豆媽和其他消費者的疑慮:“在香港或國外,奶粉只要一出問題,這些大公司是立刻召回產品的,然后再查清原委。國內呢?根本不管你,反正它們不愁賣。而且我對比過同一品牌系列境外跟國內購買的奶粉,味道和成分都有區別。國內賣的進口奶粉都是運進來之后分裝的,監管這么缺失,誰知道中間會不會又出問題?”花大價錢就算了,還買氣受,何必呢?這更讓豆豆媽下定了去境外淘奶粉的決心。
網購真假
買境外的奶粉,最放心的方式當然是親自去。除了去港澳之外,豆豆媽也有一些朋友是專程出國拖貨的。
“我有一位女上司是前年生的孩子。現在夫婦倆每年都出國旅行一兩次,每次給孩子拖夠起碼半年的奶粉量。她對比過,像美國、加拿大、德國這些地方,一盒奶粉折合人民幣就一兩百塊錢,只要你臉皮夠厚買得夠多,拖個一次都能補貼一半的機票錢了。”
當然,這種大手筆的“拖粉”行為,考驗的不僅僅是臉皮和成本,難度也越來越高。隨著內地人在海外買奶粉的熱情越來越高,這幾年來,新西蘭、澳大利亞和一些歐美國家都開始對中國內地居民限購了:2012年6月,美國的Target、Walmart等大賣場發布了奶粉限購5~12盒的限制令;2012年9月,新西蘭當地的部分超市貼出中文標注的“奶粉一人一次限購兩罐”的限制令,兩個多月后才解除;2012年10月,澳大利亞的多家大型連鎖超市、藥房貼出中文限購標志,每人限購3罐;2013年1月,德國和荷蘭都曾有類似的限購措施。
沒有本事每年出國,又找不到國外居住的親友幫忙,豆豆媽也考慮過神通廣大的網絡代購。“打開淘寶隨便搜一下,國外奶粉代購的店家數不勝數,翻頁翻到你手軟。論壇上很多媽媽也是這樣給孩子買奶粉的。”
盡管近日有傳言稱,4月1日實施的《北京市食品安全條例》擬規定,網店等“無店鋪銷售業態”不允許經營散裝食品以及“奶制品”,但賣家和買家們似乎都很淡定。“需求量這么大的東西,哪是你說禁就禁的?我問過一些媽媽,她們說反正都跟固定的店家買熟了,到時網上不讓賣的話,直接跟老板打電話下單就是。”
但網購奶粉不像網購衣服,踩一腳才發現這潭水也很深。“比如,同樣是英國牛欄牌的奶粉,不同的店家價格可以相差30%,而且大家都信誓旦旦地說自己貨源有多可靠,過程有多透明。再看有些超級賣家,每月發貨量幾乎都趕上那個國家全年的產奶量了,想想都冒冷汗。”
豆豆的表哥小皮喝慣了新西蘭的karicare奶粉,小皮媽除了偶爾托朋友在國外捎幾罐,一直都是找網店代購的。“小皮媽說,她不放心店家的現貨,每次都要求從新西蘭當地直接發貨,并且附上超市小票跟當天的報紙,這樣即使郵寄過程久一點,過關時有些風險,還是感覺放心。”
但2011年4月,廣州媽媽網上的一位媽媽卻發了一張帖子,說自己孩子喝了網上代購的同款奶粉后,又吐又拉發低燒還起紅疹,折騰了三天。一對比小票才發現,跟著奶粉發過來的新西蘭超市小票有問題,上面的電話根本是錯誤的,懷疑這家店奶粉造假。盡管后來店家和這位發帖的媽媽解釋過幾次,事件似乎仍是不了了之,那家網店也關閉了。
這件事情,讓小皮媽嚇出一身冷汗。從那以后,她每次下單都是慎之又慎,拿到貨對比試嘗后才敢給小皮。同時,她也開始留意其他出路。如今,一些朋友已經嘗試在一號店、京東等大型電商那里買奶粉,據說天貓商城也準備聯合達能、雀巢等大品牌進行原產地直銷。“只要這些商家資質有保障,貨品來源可靠,價格又比實體店有優勢的話,我是會考慮下的。”
海淘一族
在海外網購這件事上,豆豆媽從小皮媽身上得到經驗就是,中國人太聰明了,千防萬防還是能做假。要買得放心,除非你親自上國外的超市電商網站上買,自己郵寄回來。關于這一點,她特別佩服自己的同學小沛。
小沛家住上海,寶寶快兩歲了,一直喝進口奶粉。但小沛從來沒去過香港澳門拖奶粉,因此限制令對她全無影響;她既沒有住在國外的親友,也信不過網絡代購;她對國內商場洋奶粉的高昂價格嗤之以鼻。小沛家的奶粉,全是她自己從國外電商網站上買回來的,也就是傳說中的“海淘族”。
海淘可說是網購的高端技術派,幾個條件必不可少:一定的外語水平,開通了雙幣的國際信用卡和多種電子支付帳號,熟悉各種國際郵寄流程。對豆豆媽來說,第一個門檻就有點高。“我英文水平一般般,一打開那些外國網頁就頭疼,哪里還有能耐一步步下單付款啊?”
但小沛有辦法,她的購物神器是Google翻譯和Chrome瀏覽器的自動翻譯頁面功能。遇到復雜的產品說明,她還會找國內代購網店的頁面先查一下中文說明,然后再下單。盡管網絡翻譯工具的準確度有限,但所有電商的套路都是差不多的,成功地下過幾單后,她甚至開始在德文和荷蘭文的網站上購物了。
“小沛跟我說,國外電商經常會搞優惠活動,比如奶粉和保健品打折,或者滿多少免國內郵費等。她一般會找幾個人湊單,最后平攤郵費,一單下來能省不少銀子。”豆豆媽在她的游說之下,已經加入了幾個海淘群,并在微博上關注了一些海淘類的賬號。這些群里經常有海淘達人發起湊單活動,如果碰上自己需要的東西,只要湊錢等對方下單就好了。
不過,海淘族也有自己的麻煩。比如,國外許多網站的某些商品只能寄到本國地址,需要自己找轉運公司轉寄中國,時間和曲折度都增加了;又比如,包裹在過海關也是個拼人品的時候,如果被查并且扣稅,就必須自己去領回來,通常一罐奶粉的稅在十幾二十元之間;再比如,使用信用卡支付容易泄露信息,萬一碰上的是國外的詐騙網站,則錢貨兩失。
自取其乳
盡管小沛的海淘成功案例給了豆豆媽一點希望,但另一方面,她開始回過頭來,考慮豆豆對于奶粉的需求是不是真的那么必要。尤其是看了同事阿May的做法后。阿May的寶寶比豆豆小半歲,之前一直都喝母乳。阿May原本打算休完產假就恢復上班,讓寶寶改喝港版奶粉。但限制令出來后,她把家里備用的兩罐嬰兒奶粉送了人,并買了整套吸奶器和消毒冷藏包,破釜沉舟,準備做個自給自足的背奶媽媽。
“我們公司的條件其實并不好,沒有育嬰室,連空的會議室都找不到。上班時間如果要擠奶的話,只能搬張椅子溜到雜物間,在門口貼張紙條提示清潔工不要進來,擠完奶再放進自己帶的冷藏包里。”
盡管每次擠奶都要花上近一小時,大包小包的也很累贅,但阿May仍舊覺得這么做很值得。“很多人都說六個月以后的母乳沒營養,我看過資料,這是完全沒根據的。雖然我這當媽的天天生活在有毒的環境里,母乳未必真的無毒,但始終比添加了一大堆東西的牛奶更適合人類寶寶吧?”
她打算一直背奶到寶寶一歲半,或者他主動停奶為止。那之后呢?“之后?寶寶那時早就可以吃營養米粉和各種輔食了。”在阿May看來,她國外表姐的孩子一歲就開始跟大人喝液態奶了,兒科醫生也覺得這是沒問題的,為什么非喝奶粉不可呢?尤其是在找一罐價格合理的放心奶粉是如此艱難的情況下。
境外帶奶粉
香港限帶了,但境外還有很多優秀的拖粉地。要注意的是,根據海關總署的相關公告,入境旅客攜帶在境外獲取的個人自用物品進關,總值在5000元人民幣以內的,海關可免稅放行。如果奶粉價格超出了5000元,就要對超出部分征稅,根據《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個人郵遞物品完稅價格表》規定,每千克奶粉的稅額是20元。超出一桶奶粉,需要繳納稅費18元。
澳門
到目前為止,澳門沒有對內地游客限購。除了美贊臣比較容易脫銷外,雅培、美素佳兒、惠氏等都供應正常。旅客過關時主要會受內地海關的查驗,澳門居民攜帶奶粉不能超過兩罐,而游客則可帶六罐。
德國
德國對食品尤其嬰幼兒食品的把關非常嚴格,嬰兒配方奶粉按規定屬于藥品管制,必須通過德國衛生部門的檢測。因此德國奶粉成了質量保證的標志。德國常見的奶粉品牌有:Hipp、Topfer 、Beba、Alete、Aptamil、 Milumil、Humana,在超市、藥店都能買到。一罐愛他美Aptamil奶粉價格折合人民幣190-250元,國內價格則在360元以上。
日本
日本的食品安全監督機制非常完善,食品公司出問題后承擔的壓力非常大,因此奶粉是比較安全的。日本的主要奶粉品牌有明治、固力果、森永、和光堂、雪印等,在超市,藥妝店和機場都能買到。在大陸一罐350元左右的和光堂1段奶粉,日本售價折合人民幣165元左右。不過,由于日本人飲食多海產品,因此奶粉含碘和鋅可能達不到中國寶寶的需求,需要另外補充。
臺灣
臺灣目前并沒有對大陸游客限購,而且對奶粉的檢驗很嚴格,規定嬰兒奶粉產品每三個月要送檢一次,因此也成了不錯的拖粉地。臺灣常見的奶粉品牌有雅培、美強生(美贊臣)、惠氏,以及臺灣亞培、臺灣寶貝樂(香港的牛欄)、日本明治(澳洲產)、洛塔妮等,在屈臣氏、超市、商店等都能買到,而且經常能碰上優惠促銷。
新西蘭
新西蘭是世界認可的不存在瘋牛病和口蹄疫等疫癥的國家,政府規定所有乳制品生產過程嚴禁使用激素,嚴格把關,因此奶粉素以安全、優質著稱。常見的新西蘭奶粉有:培芝瑞智、可瑞康、紐瑞滋、愛必達、康寶瑞、紐澤仕等。一般在超市都能買到。一罐新西蘭牛欄2段奶粉,當地超市售價折合人民幣約120元,而港版的價格約為230-260元/罐。2012年新西蘭政府曾限制奶粉郵寄出境,但后來已經解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