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話說“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這是一種誤傳,決定身高的因35%來自爸爸,35%來自媽媽,其余30%則與營養、運動等因素有關。即使父母身高都不高,孩子也有可能長個大高個兒。
【一生中的三個“長個”的高峰期】
一個是出生后的第一年。剛出生時人大概在50厘米左右,一歲時長到75厘米,以后每年長5厘米左右,成人身高1/3以上是在2歲前長成的。
第二個是青春期發育前,這個階段一年可長8—10厘米。
第三個,就是青春期發育時的猛烈一跳,這一跳因人而異,大部分男孩能長30厘米左右,女孩長25厘米左右。
【有哪些因素會影響身高】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身高是“天生的”。其實,決定身高的因素除了遺傳之外,還包括內分泌、營養代謝、心理、睡眠、運動等很多方面。有關專家列出了決定人體身高的排行榜
第一名:遺傳。據研究,人的最終身高70%取決于遺傳因素。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父母身材高,子女身材也高;父母身材矮,子女身材也矮。有一個預測下一代成年身高的公式:
兒子成年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厘米)/2;
女兒成年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厘米)/2。
但是,父母身高不是影響子女身高的唯一因素。在生活中也有父母都不高,兒女卻“出類拔萃”的情況。
第二名:營養。身高是由營養“堆砌”起來的,而蛋白質是人體主要的“建筑材料”。即使具備再好的遺傳基因,如果營養不良,個子也不會長高。此外,“精神營養”也會決定孩子的個頭。如果孩子從小生長在缺乏家庭溫暖的環境中,他的身高常比同年齡兒童矮小。
第三名:正常發育。以下幾大因素都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性早熟:性早熟的孩子骨骼發育早,但閉合也會提前,最終身高會低于正常發育的孩子。缺覺:睡眠不足,對身高有重要影響。姿勢:有些孩子不太注意站、坐、行、讀、寫的正確姿勢,習慣性地低頭、端肩、含胸、駝背,致使脊柱變形,會影響長高1—5厘米。
第四名:疾病。像慢性胃腸炎、心臟病等導致營養吸收障礙的疾病,會使得孩子的身體營養不夠,身高無法正常生長。還有一些疾病會直接影響身高,如甲狀腺、腦垂體功能低下等。
第五名:地域、氣候。南北方人的身高確實存在差異。北方氣候寒冷,生活在那里的人新陳代謝慢,大多發育時間較晚,基礎身高較高,所以身材高大些;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人,因為氣候溫暖或炎熱,人體新陳代謝快,大多青春期發育較早,基礎身高低,所以身材會矮小一些。季節也會影響人“長個”。世界衛生組織一項調查發現:兒童生長速度,在春天最快,尤其在4-5月份最快,10月份最慢。所以在春天應供給孩子足夠的營養。
【矮父母怎么養出高寶寶?】
父母高,兒女的身材往往也較高;父母矮,兒女的個頭也大多較矮。科學家將此現象歸結于遺傳。只要養育方法科學,矮夫妻也能養出高兒女。
挑選誕生時間
科學家發現,人的身高與出生季節有關,春天出生的嬰兒長大成人后比其他季節出生者個頭高一些,如4月份出生比10月份出生者平均高出7.62厘米。這與嬰兒出生后所受到的日照長短有關。陽光可刺激腦內的松果體,產生更多的褪黑激素,激發人體的生長發育。矮夫妻不妨選擇六、七月份受孕。
強化斷奶期
喂養孩子剛剛斷奶,對新的食物很不適應,因而進食少,致使營養物質攝取大幅度減少。專家奉獻的“錦囊”:半歲起添加輔食,到10個月左右完全取代母乳,使孩子的口味與消化功能順利過渡到斷奶期。
同時,每天安排四餐,早餐吃牛奶、面條、雞蛋,中餐米飯、瘦肉或禽、魚為宜,晚飯食米飯、肉湯、蔬菜為佳,晚上10點左右再吃點面條,兩餐中間給點蘋果、香蕉、桔子等水果為零食,避免斷奶期帶給孩子發育上的消極影響。
抓住快速長高期
一生之中長高的關鍵是青春早期。就我國而言,男孩子為13-15歲,女孩子為11-13歲。運動醫學專家建議:幼兒期應增強平衡性、敏捷性、柔韌性和靈活性的調節力,如過獨木橋、舞蹈,結合游戲所進行的跑、跳。少兒期應以室外活動為主,如打球、跑步、體操、日光浴等。青春期應以彈跳運動為主,如跳躍摸高、跳繩、引體向上等。
睡足睡好
入睡后1小時是人體內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期,讓孩子睡足睡好,每天不得少于9~11小時。養成每天午睡1小時的習慣,也是有效的一招。此外,不妨讓孩子在睡前喝1杯牛奶。牛奶可提供豐富的鈣質與維生素D,可與體內的生長激素相“呼應”,使其長骨發育既快又強健。
【2-12歲身高計算公式】
身高(cm)=年齡 ×7+7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