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6月14日訊 不少家長會將孩子尿床的問題與疾病聯系在一起,四處求醫,總想找“特效藥”,一味輕信偏方。而實際上,一些孩子的尿床屬于正常現象,過度治療、責備,易過分刺激孩子敏感的神經,導致情緒不穩,反倒成為孩子自然發育的障礙。因生活習慣不良導致的尿床問題,可先糾正一下生活習慣。遺尿癥的診斷一般定在5歲以上。
5歲以上 才叫遺尿癥
泉州市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副主任醫師郭貞美稱,遺尿是指幼兒在睡眠中不由自主地排尿。5歲以后出現這種現象才算遺尿癥,孩子患上遺尿癥,得分下面兩種情況分析:一種是因病引起的繼發性遺尿癥,這只占很小的比例,如:蟯蟲癥(蟲體對尿道口的刺激)、尿路感染、腎臟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癥、脊髓損傷、骶部神經功能障礙、癲癇、大腦發育不全、膀胱容積過小等等,但因病引起的遺尿只占很小的比例。絕大多數孩子的尿床與精神因素、衛生習慣、環境因素等有關,需要靠家長耐心地糾正以及心理暗示,根本無需吃藥治。
晚飯菜少放鹽 少喝湯水
排除了疾病因素,是由于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遺尿,可以通過耐心的教育,解釋和勸慰來糾正。首先要幫助孩子了解遺尿癥是暫時的功能失調,消除精神負擔,配合治療是可以治愈的。
·為避免孩子夜間熟睡后不易醒,白天應注意不要過度疲勞,中午最好安排一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晚飯菜中少放鹽,少喝水,少喝湯。
·睡覺前制止孩子過度興奮,要孩子養成睡覺之前排空小便再上床的習慣。
·父母要培養孩子自覺起床小便的習慣。父母還可以在孩子經常遺尿的鐘點到來之前叫醒他,讓他在清醒狀態下小便。
·訓練孩子白天憋尿也可作為一種方法,每當出現尿意時主動控制暫不排尿,開始可推遲幾分鐘,逐漸延長時間。
在治療過程中,對孩子時常鼓勵能加強他們的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哪一天沒有尿床,就給予表揚和鼓勵,這樣可以增加孩子參與治療的積極性。另外,父母千萬不要責怪,懲罰孩子。
□相關鏈接
排尿訓練啥時開始好
有的媽媽在孩子幾個月時,甚至3~6個月時就開始進行訓練。由于孩子神經、肌肉尚未發育成熟,孩子的認知和語言理解能力也不成熟,不能承受比較復雜的排尿訓練,反而會造成排尿紊亂。還有的媽媽一個晚上要叫醒孩子3~4次,甚至4~5次,結果孩子的膀胱得不到必要的擴張,膀胱的最大容量得不到增加,也會引起尿床。雖然每個孩子的排尿功能有較大的個體差異,對于排尿訓練的時間也不應扣得太死,但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0~12個月大的寶寶:使用尿布和尿不濕
由于大腦、神經、肌肉尚未發育成熟,不宜過早對孩子進行排尿訓練,以使用尿布或尿不濕為宜。
12~24個月大的寶寶:白天把尿和晚上用尿不濕結合
一歲以上的寶寶已經會有尿意而要排尿了。此時小兒由于膀胱容量小,排尿次數較多,應每2小時左右給孩子一次排尿機會。同時也可以給予一定信號,如吹口哨聲,用以提醒孩子排尿,以避免因長期使用尿布而引起的任意排尿習慣。白天可以不用尿布或尿不濕,但晚上仍要用尿布或尿不濕。
2~5歲的寶寶:白天主動和晚上被動排尿
以后的孩子,一般白天都能控制排尿,但夜間尚不能完全控制排尿。白天,教會孩子一有尿意,就要主動告訴父母,父母再帶孩子去廁所排尿,晚上,仍需要父母叫醒孩子排尿,晚上原則上可以不用尿布或尿不濕。
5歲以上的寶寶:可以獨立上廁所
寶寶可以自己脫褲子、提褲子和擦屁股了,因此家長可以讓寶寶獨自上廁所,在訓練獨立大小便的過程中,即使有時寶寶做得不夠好,父母也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完成,為孩子將來獨立生活打好基礎。(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陳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