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6月14日訊 “寶寶有點羅圈腿,是不是得趕緊矯正?”一位媽媽向本報詢問。據了解,對于“X”、“O”形腿的寶寶,媽媽們的處理方法兩極分化:一類是過分擔心,馬上去醫院就診,另一類是不以為然,認為長大就會好了。骨科醫生比較專業,一起來看看他的說法。
泉州市正骨醫院小兒骨科負責人李炳鉆稱,對于“X”、“O”形腿的寶寶,首先要區分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生理性的是指,因為受到出生前胎位的影響及先天體質的差別,再加上生產過程的壓力,寶寶的下肢通常有傾向“O”形腿的外形,這種“O”形腿,隨著學走路而負擔體重,一旦承受不了負荷,就會有加重的傾向。一直到了兩歲,肢體有自動矯正的功能,但卻容易發生過度矯正,便產生了“X”形腿,而“X”形腿在幼兒二至四歲時,因為關節負荷隨體重及活動力而加重,并且在不正確的坐姿及蹲姿推波助瀾下程度上會加重,幸運的是,超過了四歲,又會自動矯正,一直到了5周歲便逐漸接近正常了,這些是發育過程中“非疾之疾”,也就是說,如果癥狀不是太厲害,5周歲前可以作為觀察期。
如果在嬰兒期發生了佝僂病、骨發育不良等便會造成“X”或“O”形腿,這種稱為病理性的。過早坐學步車、過早走路引起的“X”或“O”形腿也是屬于病理性的。這種情況越早干預越好,醫學上通常采取的措施有支具矯正、手法按摩、手術調控等。(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陳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