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東西外面冷、里面熱?”“1、2、3、4、5,你喜歡哪個數字?”……昨天是南京市小學2012年新生報名的第一天。記者走訪南京幾所重點小學,發現學校與學生面談的范圍挺廣,形式也多樣,提問題、猜謎語、做游戲、看圖說話,很多連自我介紹環節都省掉,要有針對性準備還真不容易。雖然與老師交流的是孩子,可是外圍的家長們卻是最勞心勞力的,下的功夫比孩子要多得多。
“小考”孩子:投個球,就能摸清孩子性格
在報名登記后,學校會安排老師跟孩子進行不同形式的交流。這個被稱作“面談”的環節,讓家長最為擔心。做游戲、做手工、說故事、看圖說話,最多再加一點簡單的數數、加減法。
“老師問我,什么東西外面冷、里面熱?我答出來了,是房子!”在鼓樓區一所名校門口,走出考場的小雨告訴記者,老師問了他好多問題,出了教室能記得的已經不多了。“老師還問我1、2、3、4、5,這五個數字最喜歡哪個。我說3,可是沒答出來為什么。”記者隨機又問了3個結束面談走出校門的孩子,結果孩子們回憶起來的問題沒有一道是相同的。“事先讓孩子準備了個自我介紹,強化訓練了下,結果也沒用上。老師問的問題廣,只能靠孩子臨場發揮了。”小雨的家長說。
除了口頭提問外,讓孩子動動手、動動腳也是不少學校面談的內容。大光路小學周鋒校長告訴記者,他們學校面談就有“群面”環節——讓孩子在一起做做游戲,跳跳繩,讓幾個孩子一起合作投皮球等等。“即使是投球這樣簡單的游戲,也能看出孩子的性格特點及與人相處的能力。”周校長告訴記者,從負責面談老師反饋的情況來看,確實有些孩子在協調、運動能力或是與人交往的能力上存在欠缺,不過這并不影響入學。學校安排這樣的面談,一方面是掌握學生的整體情況,另一方面是為性格搭配等科學分班做準備。
“大考”家長:“小動作”入學有點難
看似簡單的小學入學報名,對有些家長來說則是一場“大考”。為了昨天的報名,不少家長早早起身到學校排隊,有的家長掐著通知上8:30的開始時間到現場,領到的號牌已經超過了100號。排個隊還是小事,為了讓孩子上一所好學校,很多家長很早之前就開始勞心勞力。
采訪中一位家長有點無奈地告訴記者,為了讓孩子“名正言順”地上名校,自己前年就買了學區房,60幾平方米要價上百萬,貴得離譜也只能認了。 “買房首付幾乎耗掉了家里所有積蓄,一家人住著也擠,但起碼不用到處找人托關系。”與有學區房在手的相比,準備擇校的家長要忐忑得多。家住進香河路附近的一位劉先生告訴記者,他當天就為女兒在施教區內的一所學校“占了坑”,還準備到長江路小學去報名。“心里一點底都沒有。”
一位小學校長告訴記者,現在招生政策宣傳比較到位,家長未雨綢繆,學校的戶籍審核也很嚴格,能打“擦邊球”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不過今年報名中也發現一些家長還是有些“小動作”,戶籍上不太符合規范的情況仍有存在,比如明明另外有住房,夫妻戶口卻和孩子的爺爺奶奶擠在一戶,或者父母雙方并不在一戶等等。這種情況肯定要從嚴處理,即使給預報名,后期也要進一步核查。
采訪中記者還發現,為了讓孩子在面談中表現得更加優秀,不少家長已經為孩子報了“幼小銜接班”。“周圍的小孩都在上,自己不報擔心吃虧,而且銜接班學費幾百塊,并不算貴。”一位媽媽這樣告訴記者。“為了應對面談,給孩子報一些幼小銜接的課程,甚至急功近利地惡補語數外,我們是不認同的。事實上,這些很多也都是無用功。”一位教育界人士指出,對公辦小學來說,面談主要是為了加強互相了解,幫助科學分班,同時也為學生提前建立起小學的概念,面談并不設入學門檻。這位教育界人士建議家長,不僅面對面談,在孩子入學前也不要急功近利一味對孩子進行機械性培訓,而是應該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
特別提醒
報名家長注意帶好四張“證”
據了解,南京六城區小學報名今天還將繼續進行。相關部門提醒,報名時家長需帶好孩子和孩子父母親的產權證、戶口本及兒童出生證明、預防接種證。
根據南京市學籍管理有關規定,學生報名時應持有全家正式常住戶口,學生戶口隨父母(法定監護人)在同一戶籍,戶籍與實際常住地的產權證相一致。所謂“全家”指學生和父母戶口同簿,缺一不可。“產權證”是指房屋所有權證,持有者是學生父母親的,原則上需占產權全部份額,而不是共有權證,“實際常住”是指非空掛,確實居住在戶口及產權證所在地。
此外,要到施教區以外的學校借讀的學生,也應先在學生父母親的產權證及戶口所在地的小學施教區辦理正常報名手續,取得學籍后,才能辦理借讀手續。到借讀學校借讀填表時一定要注明借讀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