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畫畫的天賦很高,我一直認為在整個廣安市,或者說四川省,畫畫天賦和我差不多的不超過十個,但是只有天賦還是不行的,還需要自己努力,”唐老打趣說,而他也一直是這么做的,努力學習,矢志不渝。
“剪紙不是剪的,是畫的”
唐老和他生命中的那幾位貴人算是武勝剪紙的創派之人之一。這其他幾人便是康文清老人和王誠芝老人了。
“說到武勝剪紙,就必須說到王老太婆了,也就是康文清,是她將剪紙帶到了武勝,之后我和王誠芝跟著她學習剪紙,是她將我引進剪紙的大門的。”唐老說道。
可以說,沒有康文清老前輩,就沒有武勝剪紙,而沒有唐老和王誠芝的傳承和發展,就沒有武勝剪紙的現在。
在接觸到武勝剪紙后,唐老便一門心思撲到了武勝剪紙的延續和發展上面,這其中經歷了諸多挑戰,最難的莫過于如何將自己所得的精髓傳授給學生們。
唐老講道,在做剪紙的時候,他要求學生們不要學剪形狀這類形式上的東西,而是要去學習如何創稿、怎么去剪稿的思維方式。
唐天谷老先生給實踐隊員展示他的作品和收藏。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實 提供
“剪紙動刀,先里后外,先小后大,在剪紙上面,先描稿,再剪紙。我創稿的時候,黑白分明,所以最后看到的我的稿子和我最后的作品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就算不剪,也分不清作品是剪的還是畫的,所以說的創稿不是畫形狀,而是畫剪紙。”唐老十分耐心地解釋道。
在當時,為了推廣、宣傳這套方法,還發生了一件趣事,時任廣安市文化局局長的是唐老的哥哥,當時就讓康文清前輩停下手中的剪紙創作,和唐老一起宣傳這套剪紙技藝,卻被當時的縣委書記批評了一頓說,好好的一個文化館,愣是給你辦成了一個美術館。
要知道,當時的武勝文化館在全省都很有名的。不過武勝的各界人士還是在盡自己最大的力氣為武勝的剪紙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獻力,但隨著新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少的新鮮血液的加入,終究是愈發的力不從心了。
“我現在老了,做不動了,但我還是讓我的兒子孫子在做”
如果說唐老是一支蠟燭的話,那他的一生可以說是為了照亮武勝剪紙文化而燃盡的,從大躍進時期開始學習剪紙藝術到現在耄耋之年,他大半輩子都在推進武勝剪紙藝術的發展和進步,也在忠實的記錄著時代的變遷,風情民俗的演變。
他的剪紙上的內容,無一不展現著這幾十年來武勝地區的人民的生活和社會問題,這是他忠于內心的創作的結果,也是作為一名藝術家最本真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