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國外游學比在國內(nèi)旅游高端,學習馬術、高爾夫比打乒乓球、籃球高端?不少家長在“肯砸錢”追逐“高端”的同時,又因為不知道是否有用而感到不踏實——
“燒錢”教育就能捧出“高端”的孩子?
8月初,北京白領張潔瓊花費5萬元讓三年級的兒子參加了時長14天的美國名校游學夏令營。張潔瓊和丈夫的月收入加起來在2.5萬元左右,每月固定還8000元房貸,負擔這筆游學費用對于這個靠“死工資”生活的家庭并不輕松。幾天前,她在朋友圈曬出了兒子游學時的照片,并配文“這是兒子經(jīng)歷的最遠的旅行,收獲了知識,開闊了視野”。
在張潔瓊眼中,很多關于教育的認知早已被等級化,并形成了一條“鄙視鏈”。“比如,大家會覺得小孩學習馬術、高爾夫比打乒乓球、籃球高端,去國外游學比在國內(nèi)旅游高端,念國際學校比普通高中高端。”
正是這種對“高端”教育的追逐,成為很多家長焦慮的來源。不少家長在“肯砸錢”追逐“高端”教育的同時,又感到“不踏實”:錢花到位了,孩子的綜合素質(zhì)就能提升嗎?沒物質(zhì)能力跟隨,孩子是不是就會落伍?暑假生活已經(jīng)接近尾聲,但家長們的困惑仍在持續(xù)。這些疑問的背后,有培訓機構資本的炒作,也有家長面對花式教育理念的不能淡定,本質(zhì)上,還是對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的渴求,對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期待。
“不甘心自家孩子被別人孩子的優(yōu)越感‘碾壓’”
在即將結束的暑假,和張潔瓊一樣,不少家長的消費重點都是送孩子出國游學。動輒數(shù)萬元的價格,并沒有澆滅家長心中的熱情。
張潔瓊“不甘心自家孩子被別人孩子的優(yōu)越感‘碾壓’”。據(jù)她所知,暑假開始前,兒子所在班級的很多同學都報名參加了出國游學夏令營,她擔心跟不上大家的節(jié)奏,兒子會因為開學后和同學沒有談資而感到自卑,而老師也有可能“看人下菜碟”,“畢竟誰也不希望孩子在競爭中遭遇不公”。
途牛旅游網(wǎng)的調(diào)研數(shù)據(jù)顯示,年收入20萬元以上的家庭,希望孩子游學的意愿最高,即使收入較少的家庭,主觀上也非常愿意為孩子游學投資。
“孩子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壁壘并不是只要努力就可以逾越的,很多門檻需要用金錢和社會資源才能跨越”,“燒錢教育”背后的家長心理被不少學者解讀為“對‘階層固化’的焦慮”。
近日,一篇題為《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刷爆社交網(wǎng)絡。文章中,一位月薪3萬的廣州高管媽媽算了一筆賬:女兒暑期去美國游學,10天2萬元;平時在家需要請阿姨照顧,5000元;7月鋼琴考級,每周上兩節(jié)鋼琴課,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shù)、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共計3.5萬元。
對此,她焦慮道:“痛苦的是,雖然錢花了,卻因為不知道是否有用而感到不踏實;可是不花,又覺得對不起孩子,更不踏實。”
此前,今年的北京文科高考狀元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自己出生在中產(chǎn)家庭,生活在北京這樣的城市,從小視野大見得多,確實比其他孩子有更好的條件。而中國校友網(wǎng)針對全國各省高考狀元的調(diào)查則顯示,2007年~2016年全國共有約837名高考狀元,其中,近五成狀元的父母是教師(35%)和工程師(12.6%),還有近兩成父母是公務員。
“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別人的孩子’,自己先要努力成為‘別人的家長’。”“虎媽”張潔瓊仍在不斷自我施壓。她知道,她已經(jīng)不可能讓兒子重復自己的童年,在土堆上玩泥巴、在草叢里捉螞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