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京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醫師李曉南介紹,南京70萬中小學生中,14萬左右超重或肥胖。
物質生活的漸次豐盈,讓節衣縮食成為漸行漸遠的記憶;家庭結構的小型化,讓孩子們得到了萬千寵愛。當營養過剩與運動匱乏組合在一起,肥胖很難說不是一種必然,孩子們也不例外。“肥胖低齡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已經困擾著許多城市的家長們;兒童患上脂肪肝的不在少數,最小的患者才4歲,讓人憂心不已。
“肥胖低齡化”不能將板子全部打在孩子身上,也不能與成年人的肥胖割裂開來。中國長期是一個農業社會,老百姓一些重要的價值觀都和“吃”息息相關;在物質匱乏、醫療條件相對落后的傳統社會,“能吃是福”“姑娘胖點有福氣”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伴隨著社會變遷,這些陳舊、過時的價值觀念需要融入更多的“時代感”。肥胖不僅不契合當下的大眾審美,也不利于身體健康。
伴隨著市場化和商品化進程,人們情感表達的手段越來越單一化;缺乏足夠時間陪伴孩子們的成年人,往往將滿足孩子們的消費欲望作為一種情感表達的手段。當孩子們在快餐店大快朵頤地享受高熱量美食時,當孩子們享受五花八門的零食時,肥胖問題就在一天天靠近。
生活在鋼筋水泥建構的城市森林里,孩子們既缺乏戶外運動的空間,也缺乏戶外運動的時間。在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多的風險社會,“宅”在家里成為一種“保守的策略”;上不完的補習班,讓孩子們的暑假只有“暑”沒有“假”;缺乏玩伴,讓一些孩子沉湎網絡游戲。一些父母長時間、經常性的角色缺席,“低頭族”的層出不窮,讓孩子們缺乏運動成為一種尷尬的現實。“管不住嘴,邁不開腿”,不論成年人還是兒童,都很容易超重或肥胖。
破解“肥胖低齡化”,不僅要讓一些傳統觀念與現代文明實現“文化的相遇”,也需要家長多一些陪伴和引導。那種“能吃是福”的文化觀念,理應及時重塑與更新。